孫曾於2002年11月推出人稱「孫九招」的一系列穩定樓市的政策,包括即時結束居者有其屋計劃、即時終止出售居屋計劃、取消拍賣土地等,措施成功令樓市成交回升,但造就其後多年樓市急升的主因。
張炳良表示區議會如何改制都好,總不能僵化視為政府地方管理上的依附/執行工具,官意主導一切,否則應乾脆廢除民選議席。保留部分民選議席,就擺脫不了「模糊政治」的色彩,這不以法定職能或長官意志決定。
為確保國家安全和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防止「反中亂港分子」滲入政治體制, 新一屆區議會組成方案近日出爐。新組成方案到底有何影響?是否會妨礙選民參與直選投票的意願?
政府的工作能力為人詬病。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認為,現屆政府壓力不少,問責官員需要向特首負責,而特首需要向中央負責,問責官員不能再得過且過,「當問責制無到」,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上班。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認為,現屆政府壓力不少,問責官員需要向特首負責,而特首需要向中央負責,問責官員不能再得過且過,「當問責制無到」,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上班。
李家超的意願能否變成現實,關鍵不在架構如何調整,不在增加多少部門和高官人手,而是在他能否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的難得機遇,特別是善用人和,做到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組建一支3A管治團隊。
特區政府在回歸後施政阻力重重,無法凝聚民心,難以動員民間力量支持政府,歸根到柢都是「三不像」的政治體制,令政府既缺民意基礎,又沒有強大的政治盟友,更沒有堅實的基層網絡支持,與政府架構改組與否相關嗎?
架構重組,目的是為了令政府功能更有效地發揮,政策推行更協調、更有力;但這些都只是組織設計和官僚體系的理順,難度不大,行政長官要做,一定可以做得成。真正難的,是未來3司15局到底可以找什麼人出任?
林鄭本不須高調宣布,而揚言對官員追究,甚至點名批評民政局局長,目的是什麼呢?是官員赴宴犯上加劇香港的疫情,抑或打亂了林鄭主持的防疫大政?
公務員給民眾的服務印象,就是按章辦事行事,保守被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心態同樣出了問題,部分公務員被調清閒位置也不介意,一心等退休。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立法會議員於議會內外阻撓政府施政。
我們看見的問題如貧富懸殊、樓價高企、青年缺乏向上動力及歸屬感,是因還是果?若是現實的果,那麼因是什麼?
在新形勢下對治港官員有什麼要求?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譚耀宗指出,治港人才要熟悉內地與香港局勢,內地強調治國理政重視官員責任制 。一起聽聽譚耀宗的分析。
本文聚焦在問責制、香港電台和北京計劃改革香港的選舉制度上。對我而言,這是香港的又一根棺材釘。最近有太多的事情令香港電台變得沉默,我怕香港在被埋葬之前再也不能做什麼事情。
曾鈺成認為,香港最好的情況,用中央的說法,就是「一國兩制」重回正軌。這需要雙方重新建立共識,重新建立互信,始終要人心回歸。
曾鈺成認為,香港和新加坡在民主概念上大有不同,選民評價局長的表現,是看他推出來的政策能否成功,因此官員擔心的是立法會夠不夠票通過,所以他們先去立法會拉票,而不是到社區去拉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環境問題,香港有移民潮,但叻人仍然為數不少,唯政府高官拉雜成軍卻是愈來愈嚴重。至於對於素質一般的官員,總之沒有做事,就是做了件好事。
「多做少錯,少做多錯,唔做全錯」香港官員不大明白這個道理,以為唔做唔錯,沒有做好防範工作,現在情况急劇轉壞,香港政府連最基本應變措施亦沒有準備。
歷屆下來,問責制給人拉雜成軍之感,問責官員的名單是長了,但很多人只是做了一屆便離任、轉行,來去勿勿,反映「卡片靚、轉行易」,卻沒有政治承擔及忠誠。
為確保真正「嚴正執法」,五大訴求以外我曾提出兩項建議:其一,改革監警會;其二,光復問責制。
一直有傳聞局長與常秘之間不咬弦,甚至出現公務員陽奉陰違的情況。張炳良卻笑着表示自己與任內有三個常秘(包括黎以德、栢志高以及後來接任的應耀康)合作相當愉快。
「市民眼睛是雪亮的,剛開始時我的分數是整個問責班子中最低,只有30幾分,但離開時有64分。」
大部分問責官員還是要找公務員出任,可見政治人才在社會上實在十分缺乏。
隨着一國兩制實行多年,管治人才的問題似乎是越來越嚴重。人才的錯配、缺乏,是現時的種種管治困難的成因之一。為何人才總是出不了來?
在上一篇專訪文章,馮檢基議員詳細地講述了他對政改的看法,在第二部分,我們由政改出發,探討數個香港政局較為宏觀的面向,其中,在英美影響、政府組班等,馮檢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