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學院創校40周年,是孕育本地演藝人才的搖籃,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3個學系的領軍人物都是演藝學院校友,見證着學院和行業成長。
《相約星期二》誠意邀請你,在舒適的劇院裏,「圍觀」張可堅和方力申如何處女對決,看誰對前人的成績,抗壓性較高?新的組合、新的演繹,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由畢業到現在,潘燦良演繹過無數角色,他的生命彷彿已跟戲劇融為一體。「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有戲劇。我不敢想像沒有了戲劇,會怎麼辦?生命有了戲劇,多了一份樂趣,令我的生活更為愉快。」
盡得風流,深透粵樂三昧,是余其偉粵樂人生的寫照。如果有機會能夠欣賞到他和眾子弟的演奏,實在是觀眾的耳福。
欣賞舞蹈有很多角度和方法,而藝術總是不分對錯,也許放下理性去分析和解讀,任憑感受融入當下氣氛去看看能否產生共鳴,是一種更純粹的欣賞角度。
把演藝學院搬到海洋公園,可以為香港未來的藝術科技、表演藝術,以及各方面的人才,提供一個整全的學習環境和發展生態。
莊梅岩對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與描寫,素來絕不「手軟」,從《法吻》、《聖荷西謀殺案》、《野豬》……到《最後禮物》,在虛構的故事中,呈現出人性的複雜與真實。她也曾說過,「我有時很討厭自己所寫的東西,很痛苦!」
新書的副題是「毛俊輝的戲劇人生」,集中他在戲劇方面的發展。在書展發布會上,他補充了書中敘事背後的一些資料。所提出的金石良言,何止為新書畫龍點睛?
香港演藝學院聯同太古集團宣布成立「大灣區青年管弦樂團」,以嶄新的青年計劃促進區內文化交流,旨在成為亞洲最優秀的青年管弦樂團之一。
雖說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但有些人的音樂天分毋庸置疑,像李喆這種未識字先學琴的,似乎早已註定走上音樂路。
梁非同的父母並非梨園老倌,卻對粵劇有說不出的興趣。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既是學院派,也算是紅褲子出身,勤奮努力,相信一定做到「終日乾乾」。
資深傳媒人車淑梅多年來熱心服務社會,全情投入義務工作,多個團體為表彰她的貢獻,先後向她頒贈獎項,繼2018年獲嶺南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後,今年再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
正在演藝學院戲曲學院修讀粵劇高等文憑的梁心怡、音樂學院首位主修豎琴的碩士生陳子洵,對於學習藝術有什麼想法?他們又認為在演藝的生活有什麼得着?
現時於香港演藝學院執起教鞭的黃俊達認為,「劇場是要喚醒大家思考,而教學是重新啟動演員對世界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尋回希望,表演藝術就是想給人帶來希望。」
訪問卓翔,話題當然離不開電影,也聊到他在電影藝術方面的心路歷程,一談就是幾個小時……
自小醉心粵劇的戲曲學院學生梁非同,希望從前輩和師長身上學習功架以及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而更重要的,是傳承戲曲文化。她和一眾戲曲學院學生象徵着粵劇的未來。
由於電影電視行業講求合作性,故此學院除了提供達國際水平的專門培訓之外,亦強調團隊合作和溝通。
兩次新疆之行,讓Ching對那裏的文化、音樂,有了深層次的認知。學習新疆人演奏用的Satar,更讓Ching眼界大開。
毛俊輝的父親原是位油畫家,他遺傳了乃父的優良基因,在美術方面也很有天分。不過,毛俊輝志不在此,他最愛的是演戲,故鍥而不捨,努力爭取演出機會。
龐倩渝說,基金會並非要帶領基層兒童脫貧,或孕育另一個知名鋼琴家郎朗,而是要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曙光。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鍾景輝縱橫劇壇多年,演活了不同的角色。戲劇,豐富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亦豐富了香港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