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香港運動員在奧運及亞運等取得好成績,都會掀起一股運動熱潮,但香港的體育政策是否到位,對運動員的各種支援是否足夠,一直備受各界關注。
巴黎奧運剛剛結束。澳門科技大學雷鼎鳴博士指出,奧運有兩種精神值得珍視。他又為我們分析為何運動員願意付出代價苦練,以及主辦方如何確保公平性。
6個月後,2022年我們將迎來北京冬季奧運會,奧運的精彩故事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還會生生不斷,還會繼續不止!大家加油!
業餘精神雖然可貴,卻在現實世界難以推行。結果,所謂業餘運動員,大都是虛有其表,花在做運動的時間多,花在「正職」的時間少。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認為,在這場地緣政治大賽中,美中兩國能否找到一種方式,構建並管控一場有建設性的競爭,並讓兩國竭盡全力去展示哪一種制度能為人類帶來更多福祉?
希望有了奧運會之後,各國都可以放棄軍事上的競爭,讓世人不需要再去面對殘酷的戰爭。
近年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跟政府大手投資在體育上有關。但在體育盛事化方面,香港的成績並不顯眼,政府是否應該積極引入更多國際級大賽來香港舉行?
按《基本法》,香港特區政府應該忠誠實施資本主義制度,不應干預市場,包括廣播業內的商業決定。政府以某個界別利益為由,用公帑干預市場,又不容港台參與,難不惹人憶測。
如果要一視同仁,不考慮先天條件給予兩性的差異,硬要推行性別無差異的唯一男女共通的比賽平台,到頭來會令更多女性比賽的機會被扼殺。
訂定獎勵金額也不容易,主要考慮有關運動會的整體競技水平和在國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