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決定親自上場,他的策略是走中間路線,既和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義劃清界限,也有別於民主黨主流的左翼激進主義。
美國從來沒有一位總統參選人像她那樣,敢對美國經濟體制提出如此顛覆性的改造計劃。這位民主黨的參議員華倫,提出哪些大膽主張?
美國對沖基金教父Ray Dalio多次表明,來屆美國大選是標誌資本主義重大變革之時,似乎論影響深遠程度,會跟中美博弈及貿易戰同樣重要,而且互相影響。
林鄭就任行政長官時,在就職演說裏表示會「以管治新風格,重建和諧社會」。她的管治新風格現正面對十分嚴峻的考驗。
誤導社會各界、引起公眾恐慌的,豈止林子健一人?高鐵開通了,一地兩檢實行了,林子健判刑了。
民主黨於3月19日晚上舉行24周年黨慶。上年有出席民主黨黨慶,更捐3萬元的林鄭月娥,今年缺席。除了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外,大部分政府官員都出席酒會,但所有官員並沒有留下享用晚宴。
這個主張在兩黨的主流政治菁英看來簡直是離經叛道,因為這些政治人物早已被盛行30多年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綁架,這位初生之犢竟斗膽試圖以一己之力,把長期停頓在最右端點的政治鐘擺拉回左邊。
透過不通過政府開支撥款製造停擺,逼使政府或國會其中一方讓步,是美國府會之間時有出現的政治角力。哪方最終勝出,視乎受影響的民眾的取態。
特朗普會否宣布啟動緊急狀態的行政權力,便會是一個大轉折。轉折方向是他和他的極右政府不再掩飾,公開走極權化的道路,挑戰美國的建制和民主文化傳統,這樣必然挑起民主黨、美國建制及社會的反對。
78歲的民主黨眾議院領袖佩洛西很可能成為美國新一屆眾議院議長。經驗豐富是她的優點,但朝氣、活力和創意肯定不是她的強項。佩洛西只是民主黨人才老化的其中一個例子。
根據資料,今年以來已有大量對沖基金面對贖回,到本月15日原來是投資者決定年底前是否要進一步贖回的大限死線。
年輕朋友擔心很難轉按,我估計他買的新樓有兩成升幅,應該趁樓價還未回落時轉按。
照目前選情來看,美國國內仍是十分分化。未有一派可以掌握絕對優勢。若果這種情況持續,美國力量就無法凝聚,美國要再次強起來就不那麼容易。
美國的經濟好景是不可能維持,而中國的經濟也充滿不少不利因素,一旦兩個大國攬炒,香港經濟只會重蹈如金融海嘯時的困境,不會有好下場了。
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在灼見名家四周年論壇上表示,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離任,亦未必可以紓緩中美貿易糾紛,因民主黨對中國貿易更加不滿,言辭上更難對付。
奧巴馬是位天才演說家,他的演說總是令我着迷,這次也不例外。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他其中一篇最精彩的演說,包含了對特朗普的尖銳批評。
香港反對派要阻止政府議案通過,只能用抗爭手段阻撓議會運作,正如現在美國參議院裏佔少數的民主黨,要制止總統提名的大法官獲得任命,唯有衝擊議會的確認程序。
美國總統本身已擁有很高的行政權力,特朗普現在還奪得了議會與最高法院的主導權,可謂集行政、立法、司法權力於一身。
出席會議是議員天職,而政府職員執行職務,盡責任保證會議有足夠人數順利進行,難道這又算是侵犯私隱?
林鄭出席民主黨黨慶的親善之舉,因為「三萬風波」,不但不能改善政府和反對派的關係,還惹怒了建制派,這大概是她始料不及的。
我曾經說過,反對派在政治上不可能與政府達成全面和諧,理由很簡單,這會令其失去作為反對派的地位,更不用說其核心選民基礎了。
即使有不少議員反對,大部份議員為了解決短期困局、為了選票、也有人為了減少多晚的睏倦,即使那些很想堅持原則的,都會投下自己不太同意的票。
經濟學者一向懷疑民意調查。不是完全否定,只是要設計得好實在難。亂問亂答一通的調查,結果往往反映不了什麼。
這個政黨今後所得的選票,將會證明他們是錯的。
先前兩宗事件,警方偵查為什麼又不見得效率神速?人們到現在仍不知道事件真相。
立法會議案審理遲緩,積壓嚴重。
我們可以從林鄭月娥最終組成的班子透視她的領導能力和中央對她的信任
這樣的組合若有人戲稱為烏合之眾,雖不中亦不遠矣。
李柱銘一告急,票源就集中到他的名單上,另一名單的第二位何秀蘭就因而僅僅落選,民建聯的蔡素玉僅僅當選。
一石激起千層浪,黃成智並沒有說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理論,只謂可以考慮政改方案「袋住先」。要鼓起勇氣說出實話,各種與僵固黨性相悖的內部拉力,以及身處尷尬的局面,當亦在黃氏的考慮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