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交易量增長的瓶頸來看,當前大灣區碳市場(尤其是香港與澳門)主要是缺乏有效需求。深圳和廣州的碳市場主要交易地方政府發放的碳排放配額,當地控排企業為完成年度減排及配額清繳需要,不得不購買碳配額,因此這兩個市場內存在一定的剛性需求。

香港政府及兩間電力公司已制訂了減排的路線圖。同時距離實現2035年中期減排目標只餘下12年時間,時不我與,需要確保落實措施及時及有效監管。

本文檢視了香港與新加坡減碳政策的側重差異,提出一些香港可以參考的改善方向。事實上,2020年香港人均碳排放值為4.5 tCO2-e,表現優於新加坡,再加以取長補短,定能有助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全球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世界各國致力實現低碳轉型,但要達到減碳目標,涉及資金不菲。本社訪問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博士,以經濟學家的視野解釋,如何通過市場化機制配置資源,從而推動相關政策。

全球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世界各國致力實現低碳轉型,但要達到減碳目標,涉及資金不菲,故此綠色金融自然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元素,但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卻是非常大的挑戰。

碳稅的訂定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事前調查與規劃,因為若碳稅價格太低,就不會達到推動業者減碳的效用,但價格太高,除了業者不願意配合外,也可能會衝擊到消費者。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過去百多年的富裕與繁榮,很大程度是建築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透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