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佛法

遺善最樂
作者:常霖法師2024-11-05
如果明天不在人世,你想給這個世界留下的,會是什麼?
佛法的藥
作者:常霖法師2024-09-17
佛陀在《金剛經》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有些人很執着弘法時必須引經據典,否則就不算是佛陀的真正教法,其實就是對佛法太過執着了。
六祖不是好老師?
作者:常霖法師2024-09-03
學佛禪修重在各自修證,現今大部分人都是自信不足,信念也不堅定,學佛很多時都只是3分鐘熱度,而且倚賴心重,就算老師肯教,他們也未必有耐性去學,這樣就算六祖再生,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幫助的。
雞生蛋/蛋生雞?
作者:常霖法師2024-07-30
假如有人打算窮一生精力去找出答案,除了永遠無法成功之外,還會浪費整個人生,去做一件對生命沒什麼意義的事。
江旻憓:微笑劍后 禪心看得失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29
接觸了佛法和持續練習靜坐,漸漸令江旻憓的心態有所改變。問到佛法如何幫她釋懷?「做到放下執着和平常心是困難的,不過我鍾意,我鍾意難的東西,我鍾意挑戰!(笑)比賽打得好不好、有沒有進步是自己話事。
佛度有緣人
作者:常霖法師2024-05-14
所謂「佛度有緣人」,說的並不是佛陀有分別心,而是那些「無緣眾生」不肯接受幫助而已。
不完美的美
作者:常霖法師2024-02-27
所謂到達完美,就意味着不能更進一步,就像我們的人生,只要順應自然,不試圖處處追求完美,就能體會生命中變化和成長的樂趣。
「紡」如人生
作者:常霖法師2024-02-14
禪的美學是簡單、直接、生動、自然的,傾向表現出事物原來的本質和樣貌,讓人比較容易看清事物的真相。
執着佛法
作者:常霖法師2023-11-14
學佛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反而是劃地自限,執着在佛法的表面現象上了。
修行的關卡
作者:常霖法師2023-08-29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其實是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個時候才更需要用念佛禪修來調理身心平衡,不能因為遇上考驗便放棄,必須持續不斷地練習。
一暴十寒 非定之道
作者:釋證嚴2023-04-24
好好守持定力,既已發心,就要堅固這念初心,不可因周圍的環境而影響了定力。
身懷寶藏不相識
作者:釋證嚴2023-03-20
我們必須好好地觀照自身──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淨物,但是我們還擁有一分非常清淨的寶物,那就是隱藏在你我內心的明睿智慧。不要為了不淨之身而浪費時間,應該將此身作為載道器,因為修行也是要利用這個身軀啊!
一位基督徒的問題
作者:常霖法師2023-02-28
不管做任何事都以利益眾生為主,即是佛法說的慈悲。當我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這就是智慧了。
幸福常隨
作者:常霖法師2023-01-31
小時候得到一顆糖果,已經覺得很幸福;長大後想要的愈來愈多,才會驚覺能夠簡單地不再追求世間的一切,才是最幸福的。
生命要負起的責任與價值
作者:釋證嚴2022-07-18
我們盡量、認真的做到如何增加力量,如何承接社會責任,我想這是人間最有價值的,這也是最近常常說的,「生命要負起生命的責任價值」。
佛菩薩不是賞善罰惡使
作者:馮孝忠2022-06-15
佛教不是「神教」,身口意三業都會創造果報,惡因惡果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所以,學佛要有恆心,「依教奉行」,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後有」為目標。
許瑞云、鄭先安:心念的學習與成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03
終其一生,每個人與他人、其他不同生命之間的靈性關係,往往就是觸發個人心念的關鍵力量。心念不但決定一個人能否擁有健康的身體、可能罹患什麼疾病;萬一生了病,心念更是疾病能否逆轉的關鍵所在。
一切由慈悲和智慧開始
作者:馮孝忠2022-06-01
雖然佛教並不提倡祈福,但佛是慈悲的,明白我們有訴苦,私底下懺悔,燃點希望的需要去支撑我們面對無常,應付逆境,持續修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和眾生緣分最厚的菩薩之一。
本末倒置
作者:常霖法師2022-05-24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大部分是以高收入作為成功的標準,導致很多人不惜代價地賺錢。大家有沒有想過,除了必須的生活支出之外,為什麼還要賺那麼多錢呢?
人性本善還是惡?
作者:常霖法師2022-05-03
在某些喜劇裏面,有人刻意用惡作劇造成對別人傷害的時候,我們不僅沒有關心傷者,還會開懷大笑,這就代表我們的心裏同時也有作惡的種子。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呢?
一樣米養百樣人
作者:管仲連2022-03-30
具備大才能、大魄力的人士,若心無仁念,最後只會害人害己。手中刀愈大愈利,若不用之於伏魔降妖,為萬世開太平的話,只會為禍越烈。
自我感覺良好
作者:常霖法師2022-03-22
如何帶着「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才有動力去建立「信」心,進一步發大「願」,繼續修「行」呢?
對喪親者的關懷
作者:常霖法師2022-01-11
有些人不自覺地沉溺在傷痛中走不出來,是源於旁邊的人幫助他沉溺。所以幫助別人的時候,有慈悲也要有智慧。
千里因緣,始於足下
作者:常霖法師2021-12-21
無論學習任何事情,只要持續練習,都可以養成習慣,習慣了之後,不用思前想後就能自然做到。因此在生活中保持不斷的禪修練習,提升自我覺察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印度,有沒有遇見佛陀?
作者:常霖法師2021-08-10
每個人只要誠實面對自己,回到清淨的初發心,就不一定要在印度,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會有機會遇見自己內在的佛陀。
「春滿月圓 悲欣交集」的弘一
作者:管仲連2021-01-31
清末民初的一代才子李叔同,39歲出家,成一代佛門大德──弘一大師,乃中國一大戰亂動盪勾心鬥角年代的一樹清涼。
不言是非·道在口中
作者:釋證嚴2020-12-28
佛陀在「人有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道在口中,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多用心,不要放言輕浮,而應多聽多看、以公平之心待人。
愈來愈多彈性素食者
作者:馮孝忠2020-12-06
隨着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加之健康、宗教等多重因素,全球的彈性素食者數量正在增加。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素食是給自己增加善業。而從經濟的角度看,素食是餐飲業的新興市場,值得投資。
佛教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東蓮覺苑兒童念佛光碟的音樂洗滌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04
聆聽兒童念佛光碟讓人在紛雜喧鬧的世間,抓緊片刻清靜。歌曲透過小朋友歡欣熱情的心,向大眾呈現佛教「慈悲博愛」的大愛。
六尺巷
作者:常霖法師2020-08-11
曾經聽過人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有學佛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話只是俗語,並不是真的佛法。佛陀一直都是教導我們無常、無我的道理,不會在這些虛幻不實的事相上去爭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