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今年是擺脫疫情、經濟復蘇之年,積極樂觀的氛圍也有利消費和經濟,四月中發放的消費券和最近展開的「開心香港」系列活動,除了希望讓市民開心,也有助鞏固第二季度的經濟復蘇和市場的正面預期。

《基本法》與港人息息相關,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為大家講解當中有趣的故事,加強大眾對《基本法》的認知。今集談談制定《財政預算案》有什麼基本原則?赤字預算是否一定不能出現?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政府新一輪消費劵計劃派發詳情,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居民及新來港人士,4月16日將可透過去年已成功登記的儲值支付工具,獲發首期3000元電子消費劵。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經濟正朝着多元化、高增值方向發展,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就為市民、特別是本地不少有夢想、熱誠與毅力的年青人,創造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

「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發展定位,以及推動香港成為綠色金融樞紐,外界一直視上述兩者為不同目標,但港府是次把以上目標結合,強調綠色科技對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至關重要,確令人眼前一亮。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3-03-08
筆者歡迎《財政預算案》繼續推出短期的惠民措施,同時在經濟、社會、民生發展作出中長遠規劃,協助市民走出疫下困境,亦為香港經濟復甦創造有利條件。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預計,2022/23年度財政赤字為1398億元,建議發債增加現金流,跟新加坡取態截然不同,當中新加坡是否存在值得香港參考之處?

為了減輕赤字,政府苦無良策,唯有接受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的建議,向馬會開刀,要求馬會交更多的博彩稅。

今年預算案有特殊意義,就是香港過去的特點和優勢已生變化,我們的經濟發展必須有一套新思維、新策略。老本已吃得差不多,大家都希望預算案可以找到一條新出路。

筆者認為《財政預算案》的創科篇,與《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首尾呼應,為藍圖當中各項措施投放資源,非常務實。常言道「時間就是金錢」,筆者希望特區政府各部門善用這些資源,盡快建立國際創科中心。

港府早前推出創科藍圖,洪為民認為港府要配合設立長遠的科技教育策略,黃錦輝也認為政府應該增加資源,在社區做好科普,打破數碼隔膜,填補數碼鴻溝。

政府連續第三年派發消費券。鄧希煒教授認為,實際上沒有必要派消費券,幫市民解困,只是礙於一些政治團體和振興中小企的壓力而派發。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認為,今年導致政府財赤的主因並非結構性因素,而是防疫抗疫開支急增,未來伴隨香港樓市回升等因素,本港公共財政有望有盈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經濟壓力,宣布寬減多個稅項,並且繼續派發消費券,以圖刺激本地消費。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經濟壓力,宣布寬減多個稅項,並且繼續派發消費券,以圖刺激本地消費。

現在商界已對前景恢復信心,政府不用借市民之手,去為商界打氣。消費券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財爺在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裏,大抵不會再這麼大規模地派消費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香港正在復常路上、經濟正重拾動力,儘管在資源偏緊下面對較多制約,但仍無礙政府當局下大決心,竭盡全力拼經濟、惠民生,並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作長遠布局。

市民大眾關心會否派糖,作者反而擔心香港政府錢從何來?指出香港稅基狹窄,限制了財爺出新招想像空間,最怕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政府將於2月22日發表2023/24財政預算案,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呼籲政府配合國策,推動經濟發展,將資源用得其所,讓所有市民分享發展成果,創造和諧社會。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3-01-13
財政司司長將於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筆者對此有點數建議,冀望政府審慎考慮,妥善調配財政資源,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3-01-11
專資會提出,今年外圍環境複雜多變、充滿挑戰,加上公共開支繁多,政府必須加以審慎理財,並就2023至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建議。

憑着在銀行、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方面的優勢,香港可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融資者、資產管理人、基金及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和高素質的金融平台,既是企業財資中心的理想地點,亦可為家族辦公室提供專業全面的服務。

查博士表示,鼓勵各位年輕人,在現在充滿挑戰的時間,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疫情雖然為本港的整體環境帶來衝擊,然而,香港和香港科技園堅持創科發展是不會停步。

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國兩制下,要如何持續改善,才能貢獻國家邁向「中國夢」和共同富裕的目標?這是香港財政司必須多思考的課題。

本地疫情反覆,限聚令時鬆時緊,經營者「今日唔知明日事」,根本無法正常營運。前景不明是營商大忌,現在疫情失控、確診個案急升,香港其實已陷入一場疫症危機,但政府似乎束手無策。

是次預算案對亟待解燃眉急、瀕臨倒閉的行業,能增加的「救亡」支援有多少?或許,政府嘗試做個調查,預算案派錢會派得更踏實。

為了紓困,司長在今年將電子消費券加碼至1萬元。根據司長的演辭,政府認為上年的5000元電子消費券空前成功,新一年的計劃又能否延續過往的成功?

在疫情尚未見頂的困難時期──據一些公共衛生專家預計,3月將達到疫情高峰期──《財政預算案》對本港產生了積極影響。

希望特區政府能與時俱進,引入西方國家和內地政府將績效指標視為現代預算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政投入型財政預算案」轉型到「績效為本財政預算案」。

我並不完全反對累進稅制,引入能者多付的概念,的確有利於社會匯聚財富,去支援一些社會上的不幸者。然而,如果因而嚇走了能者,社會上有能力多付的人就會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