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粵劇

譚新強:香港粵劇怎樣經歷中興? 文化產業為何是香港下個快速增長行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23
香港粵劇正經歷中興? 文化產業將是下個快速增長的行業?一起聽聽譚新強分享他構思和落實新派粵劇《蔽月無眠》的過程。
《蔽月無眠》演後感 世界首齣結合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
作者:譚新強2024-12-09
上周,一場特別的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結合的表演晚會成功舉行,吸引了眾多嘉賓參加。活動由一位業餘粵曲票友籌備,雖然缺乏製作經驗,但在朋友的支持下,最終圓滿完成。
助粵劇走向國際
作者:劉銳紹2024-06-24
在香港,香港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地,其他現代文化藝術可以有商業元素和贊助,可以大展拳腳。但是在推廣粵劇方面,政府可考慮鼓勵商界支持粵劇,同時也可以協助和資助粵劇向海外推廣。
粵劇字典葉世雄:退休人士和退休公務員的好榜樣
作者:李偉民2024-06-14
世雄兄學識廣博、謙恭有禮,很能代表當年香港大學出品的精英知識分子。
76歲汪明荃 獲藝發局頒終身成就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2
第18屆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高榮譽大獎──終身成就獎周二(11日)頒給得著名演藝及戲曲界藝人汪明荃,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形容,汪明荃是「終身投入藝文事業(包括推動粵劇發展)的殿堂級阿姐」。
粵劇名伶林穎施,用行動傳承藝術經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7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進我所在的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林穎施
粵劇感甚濃的粵語話劇《雷雨》在港精彩上演
作者:周萱2023-11-14
之前看《雷雨》都是普通話版,沒想到粵語表演則另有一番韻味,劇中只有老管家唱了幾句,實在令觀眾吊胃口。這齣話劇今後若能穿插一點點的粵劇成分,相信會更加提升其藝術價值魅力。
美聲梨園頌,玲瓏曲凝香──專訪粵劇名伶鄧美玲
作者:馮珍今2023-10-20
驀然回首,鄧美玲在粵劇圈,已發展多年,從早期習藝於八和開始,至今已有40年的光景。憑着鍥而不捨的精神,她不斷追求進步,亮麗的表現,亦有目共睹。
停不了的室樂首演
作者:周光蓁2023-10-17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香夭》,開場時由二重唱在台前演出,之後則反過來,四重奏在台前、二重唱在台後,效果新穎。全曲八章以鋼琴獨奏作間斷,也有一段關於敦煌的獨白,表達音樂會副題「於濁世中尋找心能安住之處」。
榮鴻曾與杜煥:一位學者與一位失明藝人的世紀之緣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1
杜煥雖然曲藝超凡,若非遇上榮鴻曾,或許他只會像所有瞽師一樣,帶着他的南音,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時代流轉的香港。作為民族音樂學者,能夠遇上杜煥,榮鴻曾自承實屬幸運。兩人的交集跨越時空,絕對是一段世紀之情。
粵劇南海十三郎 國慶滿堂紅
作者:周萱2023-10-04
大型粵劇《南海十三郎》,由佛山粵劇院在國慶期間走進香港觀眾的視野,一連三場,最後兩場更是連唱5小時,整場戲節奏緊湊,絲絲入扣,在如此艱巨的表演中對演員着實是一種考驗。
都大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17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將於8月19日成立,志在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未來將透過與香港粵劇藝術團體的合作,推動粵劇發展。本社特別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暢談成立過程。
香港青年藝術家的優勢:電影與戲曲表演藝術的演化
作者:陳劍梅2023-08-02
香港青年藝術家的優勢在於一批60多歲及70歲過外的大老倌還在,並且非常願意薪火相傳。香港粵劇藝術的優勢,可會丟失在青黃不接間呢?
書展音符處處聞
作者:周光蓁2023-08-01
對我等樂迷,今年書展可以說是個大豐收。關於音樂的新書層出不窮,從粵劇到搖滾,個別更由作者以至書中主角與讀者面談,打卡簽名,盡興而歸。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作者:劉銳紹2023-07-10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大灣區文化和大灣區文化建設
作者:郭一鳴2023-06-30
大灣區「9+2」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也同屬嶺南文化圈。嶺南文化的根在珠三角地區,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嶺南文化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傳承,並且發揚光大。
帝女花65年
作者:鄧兆鴻2023-06-21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中國戲曲節6月開鑼 9台好戲聚南北風韻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08
從古到今,戲曲是讓人們相聚和娛樂的活動,讓我們一起踏入戲曲世界,遨遊大江南北!
香港粵劇的歷史和傳承──寫在名伶白雪仙生日前
作者:李大齊2023-05-02
記憶裏,任白最後一次同台演出,是在1972年的「六一八雨災」籌款節目,由無綫電視舉辦。當年仙姐帶病演出,歌聲悅耳。這個世紀的任白同框,至今還令人回味,津津樂道。
何須嗟嘆胡不歸!
作者:劉銳紹2023-02-18
既有曲折和波折,倒不如從中探索「折而後生」之道,從「折理」悟出哲理;香江如是,粵劇也如是,不要傷心人別具懷抱。
為什麼要在學校音樂課程教授粵劇?
作者:編輯精選2023-02-10
本港中小學音樂課堂教授粵劇的現況,無論在質和量方面仍然是強差人意的。歸根究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教育界的持份者,包括辦學團體、校長、教師和家長等都不了解學生學習粵劇的優點。
一代伶王新馬師曾,經典戲寶舞台重現
作者:馮珍今2022-09-22
在香港藝術節創辦初期,新馬師曾已兩度亮相其間。2022年,適逢藝術節邁向50周年,他們特意邀請多位當時得令的粵劇演員,在名伶新劍郎帶領下,演繹4部新馬師曾的首本戲,向一代伶王致敬。
毛俊輝從心而發的戲劇人生
作者:張灼祥2022-08-18
毛Sir年幼時接觸中國戲劇的神髓,其後到美國留學,掌握西方舞台劇原理、技巧。他駕馭舞台,遊刃有餘,為觀眾帶來驚喜,贏得掌聲。
菊部回眸六十秋,麗歌紅韻樂優悠──專訪粵樂曲藝名家楊麗紅
作者:馮珍今2022-08-16
楊麗紅為張月兒的得意門生,出身梨園世家,自幼得名師指點,習唱粵曲,並在歌壇登台,開始演唱生涯,藝名「小麗紅」。她也演粵劇,演出經驗極為豐富。其後則專注曲藝發展,90年代開始授徒,積極投入教育工作。
粵劇精英傾力演出「百花競放耀梨園」 共慶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11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9月呈獻「百花競放耀梨園」粵劇演出,雲集超過40位紅伶和青年演員帶來連場精彩好戲,展現梨園百花競放、薪火相傳的精神。
仟曲繞樑劇中送,峰巒疊翠粵韻傳──專訪粵劇名伶吳仟峰
作者:馮珍今2022-02-24
吳仟峰(仔哥)被粵劇名伶阮兆輝稱讚為「現時香港戲班生行中最好的薛(薛覺先)腔名家」,他於農曆新年前接受專訪,暢談自幼的學習經歷,多年的習藝心得,跟名家的觀摩互動,以至今時今日的演出大計。
飛舞梨園弘粵藝 燕聲巧囀曲傳芳──專訪粵劇名伶尹飛燕
作者:馮珍今2022-02-08
香港著名粵劇正印花旦尹飛燕,多年來在戲行中默默耕耘,藝術水平極高,近年更為粵劇的傳承費心盡力,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日前她於百忙之中抽空接受專訪,細說當年和近況。
粵劇「省港班」與八和會館
作者:李焯芬2022-01-21
近代,由於有不少廣東人移居世界各地,粵劇藝術亦隨之廣為傳播;八和會館也先後成立了不少分會。現存的分會遍布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廣州的八和會館被海內外粵劇界人士尊為「母會」。
94歲碩果僅存活歷史「豬粉腸」 音樂巨匠朱慶祥:「香港人要似粵劇:靈活、求變、合拍!」
作者:李偉民2021-12-24
音樂巨匠朱慶祥認為,粵劇反映了香港人的性格,我們靈活、求變、中西合璧、充滿創意。粵劇講求演員和音樂之間的合拍,這份和諧和融洽,正是作為生活在香港數十年的老人家,對未來社會的期盼。
真材實料展奇葩
作者:劉銳紹2021-12-14
今天香港太需要承擔、創新、凝聚。MIRROR和女團可激發年輕人,銀髮一族也可以拾來閒趣,化興趣為使命,變成一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