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跟特首割席,令支持政府抗疫工作的力量更單薄,政府推動各項政策時阻力更大。特區政府抗疫成績差劣,究其原因,是政府抗疫工作有五宗罪。
在金融業的技術分析上,分析師會尋找可以揭示和預測發展方向的指標。我們能否以相似方法,回顧本地頭三波疫情的特點,拆解疫情往後的發展方向呢?
消息指,行政會議同意在現行防疫規例下立法,以緊急批准使用疫苗。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強調,注射疫苗非萬能,仍需繼續戴口罩及保持個人衛生。
特區政府與兩間新冠肺炎疫苗製造商達成協議,各供750萬劑疫苗。疫苗陸續到港,經濟復蘇在望?
香港新冠疫情第四波未見回落,世界疫情仍然嚴峻。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認為,疫情後世界經濟會出現K型反彈,中國會最快恢復生產 ,美國經濟不景會持續一段時間 。
新增一個感染群組,是薪蒲崗景福街新時代工貿商貿中心的Billy Sir音樂教室,已累積10宗個案,包括1名教師、5名學生及其家人朋友。
由於疫情遲早會過去,人們已開始熱烈地討論,究竟快將出現的復蘇,會是一場什麼形式的復蘇?
林鄭月娥宣布,政府已取得疫苗採購方面的突破性進展。特區政府已跟兩間疫苗製造商達成預先採購協議,當中包括與內地科興生物,以及美國輝瑞及BioNTech。
香港過去一年艱難抗疫的經歷,暴露兩個大問題,一是特首和整個管治團隊在決策上不夠果斷,二是有些人政治凌駕抗疫。
袁國勇表示,要防範聖誕期間,留學生回港而帶來新的病毒株,引發新一波疫情。
香港缺乏應有的條件去複製內地的做法,這是事實,即使如此,也並非什麼也做不了,起碼強制某個行業檢測是可行的,現在才開始強制護老行業員工、的士司機檢測,雖然遲了,但起碼是一個開端,證明自設禁區是愚不可及。
香港的高官、醫護、專家和社會權勢者,不敢坦白地公開他們的防疫政策主張的真實意圖,根本的意念,只表示他們的虛偽,他們對香港全無歸屬感和責任心。他們的所為和對防疫的不作為,實際是「攬炒」香港。
人有很多不理性的行為。我一邊看古倫姆斯的《反智》,一邊想「人怎麼可能這麼愚蠢?」但是事實卻是如此。
一年半載以後,疫苗或可量產,大多數港人得以接種。但我們能否提早經濟的復甦,並思考如何創造香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面對香港的疲弱經濟和急速惡化的就業情況,特區政府在處理抗疫持久戰的同時,會多管齊下力保經濟。
兩個星球,一個推行人類健康共同體,共同對抗新冠疫情,一個自私自利,自認高人一等,不肯幫助落後國家。
疫情尚未平復,經濟處於半癱瘓狀態,現在唯一能撐起整個經濟運作的,就只有政府公帑。到底我們的財政儲備還可以捱多久?政府既然不願見公共財政陷入危機,那政府又有什麼解困良方?
鍾南山18日(周五)在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指出,控制傳染是今冬明春防控工作的一個關鍵,佩戴口罩和洗手很重要。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疫情應該還會繼續存在,同時很可能發生局部地區的爆發。
特區政府公布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涉達240億元。9月18日(周五)起放寬一系列社交距離措施,限聚令維持4人。
香港政府崇尚自由,但性格軟弱,不願為了對社會有益之事而冒上政治風險,所以沒有強制驗疫。這是不對的。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正與廈門大學合作研發一款鼻噴新冠病毒疫苗,11月將進行首階段臨床測試。他預計,由測試至疫苗面世,最快都要一年後。
9月6日,本港新增21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15宗是本地個案。至今本港個案累計4879宗。本港疫情至今96人死亡。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宣布,延長普及社區檢測計劃4天,延至9月11日結束。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表示,至早上10時已完成208019個樣本的核酸檢測。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透過次世代高通量基因測序,證實了第一宗人類重複感染SARS-CoV-2的病例。
政府計劃在9月1日展開社區普及檢測計劃,為期7日,視乎實際進度,可以延長不多於7日。所有沒有病徵、持香港身份證的人士可以參與計劃,但鼻咽有病、或6歲以下兒童,將不適合參與。
大家在討論下一階段怎樣如何的時候,其實需要採用一種更長遠的目光,而不是再糾纏於下星期會好一點嗎?就算下星期單日新增確診個案的數字下跌至25人或以下,難道食肆便會准許恢復晚市服務嗎?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第三波,港大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最近接受本社獨家訪問,回答了本社提出的八大主要問題,當中包括,香港未來將面臨什麼重大考驗?新冠病毒會否像沙士般突然消失?為何疫情受控4個月後再爆發?
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理工大學一直與不同科研團隊緊密合作,開展多項診斷及預防研究項目,早前理大亦與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以及多所國內院校攜手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
中美博弈,香港牽涉其中,亦就是代表一場隨時爆發的金融戰。單是港股及港匯,以至港樓的表現,是否就是代表市場沒有憂慮,大家心照也。
為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研發,科大數據學家Matthew McKay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設立了首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大數據平台“COVID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