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疫苗的人可以唔支持通關,但未打疫苗人冇資格支持通關,所以,支持通關的民調應低於67%方為合理。
隨疫苗接種率愈來愈高,不少學說認為,新冠肺炎對已打疫苗人士的影響較低,而且沒打疫苗的年輕人抵抗力強。免疫學博士顧小培今集講解群體免疫的可能性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另外,還會談一談打第三針是否對抗疫有效。
在一個社會,誰有責任接種疫苗減低傳播風險?從高斯定理角度看,只要權利責任界定清楚,誰負這個責任無關重要。
在疫苗接種率仍然不算高的情況之下,香港疫情反彈的機會並不是零,到時我希望特區政府在考慮停課令時,可以衡量全民抗疫和學生學習之間的取捨。
如果請一個沒有打疫苗的年輕人,倘若以後那人確診,僱主就不能怪他沒有打疫苗。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已向中央提交報告,爭取逐步有序通關。筆者覺得「爭取」二字聽起來有點怪怪。通關事涉逾14億國民的健康安全,茲事體大,可不是像本港某些議員喜歡向選民報稱自己「成功爭取」某個民生事項。
西方政府覺得社會必須盡快如常運作,兩害只能取其輕。政府提供足夠的疫苗後,責任就算完成。我估計,當西方國家全面解封後,疫情勢將傳播得更快。
老實說,香港唔解封,經濟一定會壞落去,經濟轉壞,受到最重傷害的一定是基層市民。
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已肆虐了一年半,社會的正常生活被打亂,有些行業更處於近乎停頓狀態,盡快接種疫苗應是走出這種困境的不二途徑。
朋友問: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落入被人激怒的圈套呢?原來被冤枉是人最不能忍受的,偏偏現在流行甩鍋,政府一直把缺疫苗之事怪罪到別人頭上,使好心人士很灰心。
如果台灣有足夠的疫苗,相信接種率在兩個星期內就可以超過香港。
當拜登愈來愈利誘蔡政府走在對抗中國大陸最前線時,如有擦槍走火或真槍實彈,戰場就在台海或台灣本土,最不幸的就是我們台灣的2300萬人民!
1796年,「免疫學之父」英國醫生詹納發明了以種牛痘來預防天花,最終消滅了這殺人如麻的病毒,成為了「人類史上拯救了最多性命的人」。他是第一個甘願背負指責、賭上個人名聲和職業生涯推動疫苗運動的人。
歸根究底,居家檢疫或限聚令其實有多大效果?
香港近日最熱門的話題可謂是新冠疫苗接種。你,和你身邊的人,接種了嗎?你們,又會否同樣有所「猶豫」?
即使對通脹的問題,外界至今是沒有共識的。為什麼?因為今年經濟表現的現象,太多一次因素影響,以前從未見過,往後發展亦更難料。
政府下一步要考慮,曾經接種疫苗的人即使歸納入親密接觸者,亦不需要隔離,因為最大公約數可以證明他們確診的機會很低。
台灣疫情,沒有人監察,就是失敗的根源,什麼「3+11」、「校正回歸」,全台灣只有30萬劑疫苗,國民黨明知有漏洞,亦不敢說出來,或者專登唔講,令民進黨跌一大跤。
疫情無比輕微的香港,正陷入一個「不放寬不打針」的奇怪均衡。奇怪之處,是身處疫情比香港嚴重得多的美國,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竟開始比香港正常。
已超過平均壽命,藉着領袖魅力持續做政治家的人,其實頭腦已痴呆了。其實不論做任何工作,都要思考「完結篇」如何處理。
疫苗若真有效,毋須聲嘶力竭地呼籲好處多過壞處,世人也會搶住打?說到底,打疫苗還是不打,這是個人選擇。
飯後在街上閒步,唯一的得着是:這頓飯讓我多了一個可悲的寫作題材!
今次的新冠疫病比過往的疫病更難控制,病毒變異快速,各國疫情反覆,全球第二波的大流行似正在開展。這是更嚴重的防疫治疫大戰,香港政府與社會不能掉以輕心,再度犯錯。
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四時有序,周而復始,循環不息。職場世界亦然,打工兒女身處其中,倘能掌握枯榮更替的規律,好好順應經濟和市場景氣的起伏,也同樣可以做到處變不驚,四季皆宜。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馮康醫生指出,無論有沒有疫苗,在一段時間之內,都要繼續維持公共衛生措施,譬如:外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這三部曲千萬不能鬆懈。
打疫苗後出現血栓反應,其實和疫苗本身有的mRNA沒有關係,是關乎載體、關乎運送mRNA的方法。
work from home 其實在不知不覺間將公務員分化,政府到現在仍然不明白。
有了快速測試,其他很多活動都應該可以放寬,例如:戲院、美容院、健身中心和跳舞場地等處所,都可以規定所有人進場前接受快速測試的條件下重開。
聶德權指出,雖然到目前為止,BioNTech和復星醫藥並未發現任何原因致使產品安全存在風險。政府完全為謹慎起見,採取預防性措施,在調查期間暫停接種批號為210102的疫苗產品,直至有關調查結束。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正研究誘因,令巿民踴躍接種新冠疫苗,除涉及通關外,本地社交距離措施有無放寬空間,政府都在考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