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希望一個能夠制約美國力量的多極世界秩序的出現,但多極世界秩序遠非現實。現實的發展足以使人擔心:如果美國繼續擁有構建一極世界秩序的能力,那麼這個世界秩序會是人類社會從未見到過的最糟糕的世界秩序。
中國將如何引領和導向世界未來的發展?那麼我的答案就很簡單,那就是:建立中華新文明、世界新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來推動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命運的進化。
沒有一個體制是完美無瑕的,關鍵是它的最底層邏輯和建構的合理性,以及它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多強。中國的發展模式具備不同的工具資源和系統,讓它更能有效應付和解決問題,減少經濟與社會所受到的波動。
貿易武器化並非今時今日才有的現象,但日益頻繁的經濟脅迫與經濟制裁正在破壞以往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
電影《白老虎》(The White Tiger),雖然主線是講在印度的貧窮中平凡人向上爬的一些光怪陸離的經歷,但在一些細微之處,卻也帶出印度和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的不同之處。
過去十年來,創新和創業一直是中國政策的核心主題。在今天,科技創新已是中國政策的重點。
中國的創新降低了先進技術的成本,並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而這些改變亦可讓RCEP成員國受益匪淺。中國企業在繼續投資這些市場的同時,亦可促進區域的本土創新,支持這些經濟體,改善它們的公共服務。
如何洞察世情,需要有一個整體觀點,一個明確立場,一個分析方法。關鍵是要有前瞻性,最近徐是雄教授對中國模式有嶄新的看法,值得港人高度重視。
徐是雄教授力作《中國模式+話語權 vs 西方模式+話語權》翻譯成英文版,提供論據分析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競爭的過程中,誰最終會勝出抑或可以長期共存發展?並對中國如何奪回話語權作出論述。
美國人要了解中國,最少要50年,甚至100年。他寫的書不必翻譯,因為目前無西方人看,他的書是為將來寫的。
美國雖然換了總統,但中美貿易戰仍然持續。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先生指,中美貿易戰實際是美國消費者承擔額外關稅自食其果,兩個國家在全方位比拼,世界將會發現中國在多個領域勝出,而美國如敗陣自然要退位。
太盟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指出,中國對美國的「威脅」,不是國家安全,而是「威脅」美國經濟在全球首屈一指,高踞老大地位的位置。
張維為指出,英文有個詞語short-termism(短期主義),可以形容今天西方普遍存在的只顧眼前、不顧未來,沒有規劃的狀況。
40年裏,深圳的GDP增長了萬倍,還出了很多足以令國家引以為榮的先進企業。而更重要的是,深圳是北京自己一手一打造出來的,深圳的成功可視作中國模式的成功。
沒有一個社會會如自由主義所設想的那樣變得平等,社會永遠會是等級性的,永遠會存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現在,許多美國人感到疑惑:中國人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中國的軍費這麼高?他們是朋友還是敵人,是貿易夥伴,還是商業和地緣政治的對手?簡而言之,我們該怎麼跟中國打交道?
中美貿易糾結與「韜光養晦」的話題,最近出現新「拐點」(彎位)。中國社會科學網(北京)刊出學者趙光銳長文,質疑大國主義,呼籲「戒除大國主義」。
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而非超越和打敗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的大國,只要自己不打敗自己,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打敗中國。
朱雲漢強調,特朗普的單邊主義不會是新秩序,可能是失序,甚至是無序,認為原因是美國社會內部出現矛盾,要找到宣洩口。
改革開放的成功,是我們前30年的工業基礎,加上重商主義恰巧碰到全球化機遇的結果,同時大量農民工具有刻苦耐勞、冒險犯難的精神,這些都難以複製。
值得指出的是,新一波「中國威脅論」浪潮和從前不同的是,從前都是美國在挑頭,鼓動其他國家加入,但這次是其他國家在挑頭,鼓動美國來參與。
由於中國企業成長於現代,沒有像西方企業在早期成長時所背負的傳統包袱,因此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可能更合適於新的全球秩序。在未來,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
「泛民主派和建制派有合作機會嗎?我覺得取決於大家對一國兩制的看法。」
出現更多行中國模式的國家其實正中西方精英之懷,他們不須只靠愈來愈自以為是的中國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