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走蝕錢的舖位只是一個姿態,希望銀行唔好迫得太緊,銀行稍為放鬆一些,投資者就不用投降。

有人話,以往地產商很少向撻訂的買家追差額,點解今日咁無情,這是因時制宜,當日新樓買家根本是負資產者,追都冇用,最多迫他們破產。現在撻訂的買家就唔同。

這個世界是你check我,我check你,如果唔check,即是放棄自己權利,出了事就唔好怪人。

政府在10年前針對打擊炒樓而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是否應該作出撤銷,以令市民及發展商重拾對樓市的信心?否則樓價再持續滑落的情況下,物業估值亦相應下調,對本港金融體系構成衝擊。

有一個老友,從來唔買地產商有提供「呼吸Plan」的新樓盤。但點解前言不對後語,抗拒買有呼吸Plan的樓盤,又叫政府放寬入境限制,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

今年放售的銀主盤有150個,只有40個成交,其他仍然待售。放售的銀主盤有咁多賣唔出,理論上樓市有下調壓力,但現在出現的銀主盤其實不應該出現。

老友話唔明白,物業代理做生意,既然有客畀到價,點解唔接受,反而建議客人減價,即是有生意唔做?

回歸廿載有感,提出三個市場現象給大家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