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是一座火藥庫。過往美國為一己之私,在中東上下其手,唯恐天下不亂,一旦發生衝突即提油救火。因此,這次拜登和馬克龍聯手扮演救火角色,對於這份60天的停火協議能否真正得到落實,國際社會普遍抱懷疑態度。
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認為,以軍縱有美國不斷供應的先進火力,士氣疲弱,未必可在加沙再衰三竭打下去,同時隨着戰火蔓延,中東之戰,中國是避無可避。
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唇亡齒寒」,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大選之前一個月關鍵時候在中東大動干戈,其目的顯然是要幫助特朗普當選,讓他當選後反過來幫助自己控制中東戰局。
中東之戰,不是傳統的地緣政治之爭,也比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教的聖戰反擊,有着更濃烈的宗教和種族主義成分。
近期中東局勢再度緊張,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猛烈攻擊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不斷升級的衝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言論顯示出其對建立以色列為中心的新中東秩序的強烈意圖。
9月開始,中東局勢愈演愈烈。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分析,伊朗、以色列等方會怎樣應對。
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認為,若伊朗投降,美國必然介入,比伊拉克或利比亞情況更嚴重,唯以色列暗殺無法對抗民族主義的反抗運動。
在9月中旬,黎巴嫩發生了致命的爆炸事件,造成數千人死傷,引發全球關注與譴責,許多聲音指責以色列對此負有責任。資深傳媒人張翠容認為,面對真主黨的強大軍事力量,以色列的行動可能導致更大的地區動盪。
近期,中國股市的驚人反彈,尤其是恒指在短短兩周內飆升近30%,創下16年來的最大升幅。然而,儘管當前的市場表現令人鼓舞,長期以來內地和香港股市的整體表現仍不盡人意。
以色列空軍近日空襲黎巴嫩多地,真主黨首領納斯魯拉及眾多頭目被擊斃。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表示,真主黨高層被團滅,或化整為零,重新對付以色列。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每次受襲後,總有人擔心伊朗會進行報復,中東會因此爆發大規模衝突,甚至陷入全面戰爭,但是事實是,伊朗大部分時候只是進行口頭譴責,少數時候進行了還擊。
黎巴嫩之戰實在牽涉到中俄的利益。也因此,中俄不能坐視真主黨與伊朗等的戰敗。由此,在伊朗等力抗美以的戰爭中,中國與俄羅斯應要用不同的方法、手段、管道支援伊朗等,至少不讓它們戰敗。
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認為,以軍只敢空襲黎巴嫩,不敢地面進攻,難阻真主黨打擊以國經濟社會。一起聽聽他的說法。
call機殺人最後的說法是:所謂的匈牙利公司其實是以色列特務很早就設立的空殼(皮包)公司,情報界術語叫做front,是專門用來騙對手上當的。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對黎巴嫩多地連續兩天發生大量通訊設備爆炸事件深感震驚,呼籲各方保持最大克制,以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
同樣令人絕倒的是:美國第一大報NYT查到,整批call機來自一種台灣品牌。該台商立刻出鏡表白:商標確是該公司的,但貨並非其生產,而是承包給境外商家,由後者代工。
最近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的衝突不斷升級,兩國炮火你來我往,而且其規模前所未見,令國際社會非常擔憂這會否引發地區性全面戰爭。那麼,伊朗何時出手?又或和以往一樣,由她的代理人出手便是了?
現在面臨的戰爭風險恐比2006年更大,因黎巴嫩已接近破產邊緣,社會不穩,而以色列亦不斷攻擊黎國的基礎設施,令民生進一步受影響。其實,以色列的經濟又何嘗不受衝擊?
美國以色列一直強調真主黨是個不折不扣的恐怖組織,而且還游說其他國家站在美以立場的一邊,今次阿盟表示有必要「撥亂反正」,這反映了什麼呢?一起聽聽資深傳媒人張翠容的分析。
美國大選正在舉行,特朗普因槍擊事件支持度上升。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認為,若特朗普執政,或許俄烏能止干戈。至於以色列軍事行動擴大,令各地局勢惡化,一起聽聽他的最新地緣政治局勢分析。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表面看,全球的戰火動亂正趨於平息,或正集中於兩大熱點去。一方面,兩大熱點成了大國衝突的重心,另一方面,大國之爭趨於劇烈,國際上開始拉幫結派。
伊朗一直自我抑制,不給美以藉口,但美以得寸進尺,緊緊加壓,尤其是最近伊朗南部死傷更多群眾的恐怖主義行動,表面上是伊斯蘭國所為,背後還是美以。伊朗近日報復,大炸伊拉克、敍利亞境內美以的據點。
胡塞始終是個弱小的叛軍組織,在也門內戰時期卻能力抗支持政府軍的遜尼派阿拉伯聯軍,現在又敢對抗美國和以色列,發動紅海之戰,令強大如美國只能窮於接招,無法迅速解決胡塞的威脅。究竟紅海危機如何發展下去?
以巴衝突休戰戞然而止。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以色列面對阿拉伯國家和武裝組織圍堵,前景並不樂觀。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最大金主為伊朗的真主黨兵隊集結在黎巴嫩南部,向以方開戰。資深傳媒人張翠容認為,伊朗目前動口不動手,但有必要密切關注其與沙特的關係發展,避免戰線擴大。
拜登將提出一個高達1000億美元,對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的軍事援助議案!美國政府已再次逼近停擺,連議長都沒有,可以通過議案嗎?美國今年財赤超過2萬億美元,真的可以再負擔多1000億美元對外軍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