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1 2025 05:15:4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中國經濟

未來50年,中國須防止西方關大門
作者:劉寧榮2022-04-26
未來的50年,中國跟美國、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愈來愈大,這是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對我們關上大門。因為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蛇口;沒有今天的深圳,沒有今天的中國。
咖啡變黃金
作者:胡孟青2022-04-07
內地咖啡市場堪稱無懼疫情衝擊,從早年即溶咖啡爭霸戰蛻變成近幾年增長快速的研磨咖啡市場,融資規模亦折射出資本市場的商機。
中國不宜在防疫上一成不變
作者:施永青2022-04-06
中國現時這種抗疫的取態,並非在世上其他地方廣為接受。這會導致中國的一套無法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軌。硬要堅持這一套做法,就會變成自我孤立。
黃錦輝教授:中國來年科技發展有什麼大計? 如何大力推動數碼化經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1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隨住中資科技邁向國際化,中國來年科技有什麼發展大計?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分析,如何能夠推動數碼化經濟。
黃錦輝教授:兩會親身體會內地如何嚴控疫情 經濟穩中求進 科技成果多突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4
中國兩會於3月初落幕。身為政協委員的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親身體會內地如何嚴控疫情以及科技成果大突破。他認為國家的科技投資達到理想效果。至於今屆兩會還有什麼特點?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Omicron令外防輸入的難度大增
作者:施永青2022-03-23
近期,中國有多個地區同時爆發疫情,大都是與外國接壤或是與外國有航線往來的地區。從這個角度去看,Omicron可能已成功在中國的外防輸入上找到缺口。中國要堵住這個缺口,對付Delta的尺度已不足夠。
中國使命
作者:陳文鴻2022-03-16
俄羅斯今次可能是其產業大發展的契機。當然,中國在俄設廠便可享同樣的待遇,相信西方和日本面對這樣衝擊,沒法不與俄羅斯談判,以便撤出俄羅斯的不友好國家名單。
李克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經濟增長目標5.5%左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05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日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於5.5%左右。分析指符合市場預期,但較2021年的目標為低。
基金教父雷賢達:2022年中國經濟有沒有風險?投資香港股市需要注意什麼因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28
踏入2022年,中國經濟、香港股市的走勢如何?兩者如何相互影響?基金教父雷賢達提醒投資者要小心高息債券或借貸,留意新上市企業的業務情況。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從GDP看中美角力格局
作者:施永青2022-01-25
其實,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遠超過美國。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早於2014年已超越了美國。再加上這幾年的增長差距,中國的綜合國力已有機會比美國高出1/4。
中國經濟陷困 地產泡沫拆彈與「整改」更重平衡
作者:尹瑞麟2022-01-14
夏斌的建言是基於「經濟帳」,以經濟理性為基礎的政策緩急排序;而對於政策執行者而言,考慮的是「政治帳」,傾向不惜一切的目標。
RCEP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相互依存
作者:盧兆興2022-01-10
RCEP被形容為最大的貿易集團,佔全球GDP的30%,預料推動地區內的貿易額升高約420億美元。所有參與RCEP的國家總人口為22.7億,最終目標是所有成員國實現90%以上貨物貿易零關稅。
內地房地產危機如何收科
作者:施永青2021-12-20
像恒大那樣處於高負債的公司,在中國行內比比皆是。只要房價出現輕微下跌,這些公司的賣樓收益就會比預期中少,令公司沒法履行它的支付責任與債務承諾。行業性的債務危機於是一觸即發。因此,政府宜及早行動。
不搞共同富裕 內循環難持續
作者:施永青2021-12-06
中國的執政者必須重新檢討中國的分配方式,不能再容許經濟發展的得益,大部分落入少數商界手裏。共同富裕於是成了增加內需,促進經濟內循環的必由之路。
李克強:經濟面對下行壓力 忌推「運動式」一刀切措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4
近日在各地視察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當前經濟形勢頻頻發出警示訊號,承認當前中國經濟面對「新的下行壓力」,今年以來,經濟發展遇到的新挑戰「交織疊加、超出預期」。
通關 重開國門
作者:陳景祥2021-11-11
通關固然重要,但香港的國際聯繫也是我們的強項,一面倒跟從內地防疫措施,將令香港國際城市褪色,長遠對內地也非好事。
黃錦輝教授:中央整頓科網經濟有何盤算?三個分配方法看共富vs共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07
中央整頓科網經濟動作頻頻。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這些整頓都是必須的。但是中國一直以來依賴科網推動經濟,不用過分憂慮,可以依靠三種分配方法造福社會,保持國家安全。
中國共同富裕的宏願
作者:黃少娟(Becky Wong)2021-08-31
共同富裕制度是要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有財富不斷的流動,才能讓一代又一代的中下階層年輕人,有向上流的希望。隨着中國城鎮化,山區及農村的孩子也能得到財政及教育的照顧,有機會去努力,去改變命運。
不應否定金融的社會功能
作者:施永青2021-08-02
現實是金融體系亦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足以影響實體經濟及國民的日常生活;政府應積極發揮它的社會功能,而不是隨意摧殘。
中國經濟會日本化?
作者:莊太量2021-07-30
美國無論怎樣制裁日本,日本不敢反抗,但中國不是日本。再者,中國人口是美國四倍以上,所以中國不需要人均GDP超越美國,也可以在經濟上稱霸。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美國制裁未見成效
作者:施永青2021-07-21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以美元計,中國出口按年升32.2%,進口更增長了36.7%,貿易順差達515.3億美元。若以上半年計,中國的出口按年增長了38.6%,貿易順差達2515.2億美元。
進軍內地14億市場該用微信or微博?
作者:吳偉權2021-07-12
微信有龐大的用戶沉澱基礎,企業要做品牌曝光及提升知名度,微信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微博則是熱點發布、關注和討論的重要平台,有着熱點易爆的特性。
背靠中國創新浪潮,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
作者:謝祖墀2021-07-07
有了多年來沉澱堅實基礎,也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激勵,再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管轄區域的整合和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穩固其全球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地位。
「躺平主義」在內地並非主流
作者:施永青2021-06-30
香港的年輕人時常埋怨,行行都已被大企業進駐,市場被壟斷的情況已十分普遍,初創企業很難找到可以立足的空間。然而,內地社會的流動性相對大。各行各業的龍頭都在換位,社會流動性高。
內地城市政府的積極態度值得香港政府借鑒
作者:謝祖墀2021-06-02
回歸後,香港曾經有機會建立「半導體矽港」的計劃,可惜因公務員體系的守舊和眼光不足,而被上海後來居上,成為今天着名的中芯國際公司,並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理解雙循環政策 對企業至關重要
作者:謝祖墀2021-05-26
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商業創新的中心,中國創新的節奏和強度令人讚歎,這意味想要脫穎而出的企業,將需要極具創新性。
形勢逆轉 樓價轉升
作者:施永青2021-02-24
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經濟的外循環並沒有因美國的打壓而萎縮,只是換了循環路線,改與不同的國家往來罷了。只要中國的外循環不息,香港的超級經紀人角色就一樣有價值,香港的經濟前景依然亮麗。
2021年運勢預測:香港再遇本命年經濟將緩慢復蘇
作者:潘樂德2021-01-11
2021年香港的運勢有兩大主題,第一主題仍然是法規和秩序的重塑;第二主題是社會經濟復甦。
這個聖誕太冷了!
作者:劉銳紹2020-12-22
大家感到聖誕不快樂,因為這個聖誕太冷了,冷得令人感到這不是香港的聖誕,而是北極的聖誕。
師承史丹福諾貝爾獎經濟學家 重視理論對社會的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0-15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念博士時,曾跟隨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Paul Milgrom進行博弈論研究。蔡院長與Milgrom教授不僅有師生情誼,日後更成為長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