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銀髮經濟並非新事物,唯多年仍然未有成型,為商界提供額外商機,皆因長者消費能力有限,並提出五大範疇供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考慮。
周永新教授日前在《明報》撰文,呼籲政府要正視不同市民之間的觀念差異,尋求縮窄彼此的距離,這樣才不至妨礙社會的發展和改革,使香港踏上和諧和共融之路。
周永新認為,長者貧窮問題錯綜複雜,政府說要「精準扶貧」就必須顧及長者各方面需要。
周永新表示,香港經濟正在轉型,港人過去熟悉和積累的經驗「不是派不上用場,就是發揮空間有限」,所以要另闢蹊徑,如創新產業。認同一些學者的建議,社會必須來次大辯論,議題包括怎樣發展新產業,推動全民配合等。
周永新表示,以往在《施政報告》發表前,都會提出一些改善民生福利的建議,但今次不同,因為市民目前的憂慮跟以往不一樣,所以他提出一些政府或需事前準備的應對辦法,以免被批評「後知後覺」。
此次瀨戶內海周邊城市之旅,只去了姫路和高松兩個城市,中途去了小豆島,又在奈良留了幾天,參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不下10間(有幾間沒有記述),到過的寺院也在10間之上,所以今次日本之行,實為文化藝術之旅。
今次旅程參觀了幾間寺院,都有幾百年、甚至過千年的歷史,而其創立和發展與中國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可見中日兩國若能和平共處、互相學習,大家都有裨益。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總結,李家超的民生福利發展新路向,能夠迅速回應市民需求,總算是做實事和有效率政府的表現。
在協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活方面,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周永新指出,如果兒童住在狹窄劏房,學業難免受到影響、與家人的相處難免出現張力、個人情緒難免波動、對自己的前途難免欠缺自信。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新加坡無疑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鏡,但當地有自己獨特的民生福利制度,並不是香港可以容易學習的。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同意,政府要削減財赤,如何在各項社會服務開源和節流,至關重要。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報章撰文總結,今年《財政預算案》的民生福利部分,算是中規中矩,紓緩中下階層的生活壓力之餘,也確保赤字不至於惡化。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永新榮休教授在報章撰文說,日本社會發展走在香港之前;日本人經歷過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港人參考。
周永新建議《財政預算案》可以認真落實「居家安老」政策,即把用於長者的開支,移向各種社區支援服務,包括日間護理服務、社區康健服務、到戶支援服務等。
香港要成為港人留戀的地方,港人必須認識自己同是香港居民和中國公民的身份。這兩個身份是一致的,並非二選其一。唯有這樣,香港才能有本身的優勢,才能掌握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機遇,展翅騰飛。
年初以來,股市和樓市從高位回落,市民情緒受打擊,對前景也不樂觀。李家超此時提出恢復經濟發展的措施,能否達到振奮民心的目的?就要看市民是否認同《施政報告》的建議了。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坦言,現在市民感到最切身的問題,是通脹不斷削弱他們的購買力,而生活卻未見改善。他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真的要想辦法紓緩市民因通脹而感受的壓力。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香港要「復和」,必須修正一些觀念。「港人必須認識回歸的意義、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什麼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以及香港『一制』與內地『一制』的關係」。
周永新無法斷言港人移民潮會否持續,但情况卻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價值觀念取向不再是主導移民的主要原因、為了子女移民的情况迅速減少、送子女到外國讀書並不等同安排他們移民、移民也不是一去不返了。
近3年來香港社會經歷了太多風波,動盪不安仿佛已成了常態。但港人對和平,共融社會的追求和希冀一如從前。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為我們帶來他對改善民生問題的見解。
周永新認為,過去25年,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出現矛盾和猜疑,很多時都與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有關;因為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也缺乏認同感,因此往往與內地居民產生矛盾,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歧視。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從過去一個多月來接觸的人中,綜合了一些意見,他認為「或可幫助李家超在未來施政上更貼近民情和民意」。
港大社會工作及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斷言,香港的貧窮問題不會消失,但如何減輕市民生活上所承擔的困苦,市民期盼李家超出任行政長官後,能真正為他們做實事,不再單單追求削減貧窮人口數目。
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李家超必須明白,解決市民的住屋困難,並不單是一項民生議題,更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重要措施。從過去幾任特首的經歷,可以汲取四項教訓。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第5波疫情引發的困局,與香港安老政策過去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失,實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宣傳短片中說「資源有限,發展無限」。周永新承認這是事實,但他指出,正是資源有限,政府如何運用資源,促使經濟發展之餘,更能改善市民生活,相信是財政司司長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的最大考驗。
市民不明白,高官為什麼要出席人來人往、只為打個招呼的洪為民派對?官員不出席就是不「畀面」嗎?周永新教授希望今次生日派對引起的關注,能夠令似乎有復甦迹象的「畀面」和「奉承」文化,從此銷聲匿迹。
今天,政府要凝聚市民共識,單憑政府一己之力已無法成事,社會氛圍必須要出現轉機。新一屆立法會已選出來,來屆行政長官選舉亦將於今年3月舉行,周永新期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社會現有的分化及撕裂能夠修補。
日前政府公布貧窮着重的是宣揚政府扶貧的力度,所以市民只知道政府幫助了110萬市民脫貧,但他們為什麼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政府的脫貧措施又能否令他們以後不再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這些都不能從《報告》中找到答案。
如果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