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少年Kaius拍了幾部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有關的短片,想藉此讓社會大眾知道,在這年代青少年的焦慮問題日趨嚴重。拍片之餘,Kaius嘗試撰寫小說,《Project Viro》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科幻往往與科普並肩同行,若能有機地與STEAM配套起來,相信科學學習可以有與公式、實驗、理論不一樣的體驗。
筆者認為,閱讀科幻有助學生開啟科學學習。與課本知識相比,科幻情節來得輕鬆有趣,尤其是當中的「偽應用」,有助開拓年輕人的想像空間。而且今日的「偽應用」,在新一代發展後說不定變成真的實際應用。
在舉行中的書展(7月20日至26日),科幻名家倪匡的小說最熱銷,衛斯理系列尤受年輕人歡迎。倪匡與武俠名家金庸是莫逆之交,是早期(1959-1969)、中期(1970-1979)《明報》重要的專欄作者。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早前最終不敵癌症離世,消息傳出後,文壇震驚,各方好友紛紛悼念。倪匡曾為香港文壇帶來了無限的驚喜,筆下的小說繪灸人口,雖然他現時已回歸了星空,但他的作品將會一直陪著我們。
中國人受歧視,在美國是「自古以來」的事,到了新世紀中國崛興以來,短暫「中美利加」過後,情況愈為普遍、嚴重。
閱讀書本不是純粹為了追求享樂,需要以想像力創造一套新看法。
結合今天的主題「華語科幻的不同面向」,那麼AI創造出來的作品,是屬於咱們華語科幻,還是一種世界性的科幻?
我們今天的講題是華語科幻的不同面相,那是不是華語有一些特別的環境?是獻給華文作家的難題,還是獻給華文作家的禮物?相較之下,歐美世界好像沒有因為政治環境而變得科幻的。
科幻追求的是什麼?驚訝讚歎之情(A sense of wonder)。科幻比科學多了故事性。我對科學的熱愛,也喜歡聽故事,接合起來就是科幻。科幻小說與其他小說不同,有知性上的激發。
第30屆香港書展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為年度主題,邀得84歲的倪匡出席「無限時空中追尋無限未來—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細談多年來的創作心得。
第30屆香港書展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的年度主題,邀請華文文壇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主講,包括香港科幻小說巨擘倪匡,將現身書展與書迷交流。
陳楸帆相信科幻小說的題材應該既要有共性(universal)亦要夠在地,透過設定本地化場景帶出普世價值的觀點是有效的表達方式。
類似的情節在科幻小說中十分常見,在現實世界裡可能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