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師了解器物、尊重器物,協助它們重現光華,閔俊嶸使跨越多世紀的琴音得以傳頌。閔續說:「不論是選材還是斲琴工藝,我們不難從中悟到古人的智慧,而我的工作便是透過修復,把這些哲學傳承至今。」
更有趣的是,青花萬壽尊這個「寶」曾被人視為「草」,當作放雨傘之用,後來被專家發現,才惜寶如金。我忽然有感於心,當今世上,有多少人或物被棄如敝屣,流落民間或異鄉?他們什麼時候才重現價值,不再冷臥街心?
1971年秋,中大文物館成立。就在金秋,讓我們憶故談今,走進館長的世界,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可持續發展,發揮社會影響力,如何「格物創新」。
蔡太說:「我知道近年香港的大學強調創科、創新,但沒有舊,又那有新?舊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礎,中華文化發展造就了現在許多新的思維、新的科技,我們不可以忘本,應該多了解中國文化。」
中大文物館正展出「山川巨構」山水畫選,在館藏之中,竟有一幅出自嶺南畫派創派大師高劍父之手、題為《喜馬拉雅山》的水墨寫生作品,筆者兩次跑喜馬拉雅山經歷,或可作一參考。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將於9月17日至明年年1月8日舉行香港首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美術推廣項目「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精選香港與內地收藏170多套清代金屬胎畫琺瑯、相關瓷器及畫作。
「北山十寶」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的。自金石學大盛於宋代,金石拓本與刻帖成為士大夫及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直至清中期這風尚才南下至廣東,不少作品來自嶺南先賢們,有助了解廣東與香港的文化淵源。
承接上一期「廣納百川」展覽,這一次的展品,主要來自清末至民國時的一眾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讓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第二期「清代篇」現正於中大文物館舉行,展覽分為「文藝世紀」及「風滿筠清」兩部分。本文首先介紹第一部分「文藝世紀」,展出多位廣東書畫名家作品。
呂壽琨在藝術教育及推動現代水墨藝術發展的貢獻甚多,香港藝術館由即日起至2022年4月10日展出多幀香港水墨大師呂壽琨及其子弟的館藏作品,反映他的創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