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堪,愛難捨。通過手機,大家每天結交新朋友、每天送走舊朋友……
我問過一個很喜歡將別人執笠消息放上網的人,點解要咁樣做,他回答是市民有知情權,我認為是浪費時間,如果得閒不如諗吓點樣搵錢仲好,知情權只不過是揭人私隱的一個藉口。
AI的融入教育是一個複雜但充滿希望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以確保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一技術,為學生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體驗,同時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負責任和有能力的成員。
業界如數碼港生態圈等努力不懈的追求,共同建構更具網絡安全的城市,這些默默耕耘的人,共同提升香港整體資安水平,亦令外界對行業加強信心,讓整個生態圈受惠,比起冷冰冰的數字,更值得銘記於心。
教聯會於2023年12月發表了一個有關家長投訴學校的研究報告,投訴內容無其不有,有些更是莫名其妙。究竟投訴說的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處理?同工對投訴調查有什麼疑問?
在未來的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結合或帶來新的教育模式,或仍為舊酒新瓶。不管出現何種變更,我們須謹慎思考。
月來港人北上是內民南下的兩倍之多。言下之意,是為港消費疲弱的主因(當然還有抗疫3年後,港人生活習慣改變:不愛夜遊;中產外移、報復性外遊……)。港的「夜繽紛」看來會不敵深的「港客優惠」。
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在職場需要配備這種新經濟技能,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能會加劇不平等。因此在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中,政府要推動數字包容。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參與由7月19日至25日舉辦的香港書展,首發多本城市大學專訪系列,分享在校教授和學者的成長經歷和與城市大學的淵源,以及首次推出兩個全新叢書系列。
近年中央政府為數碼經濟而設的法律非常全面,香港政府須多了解內地數碼治理文化,這對香港與內地數據互通的基礎框架設計,有百利而無一害。
為着加強部門之間能有效解缺各自為主的亂局,設立一個恆常機制去分享及統一資訊不可或缺。律政司必須尋找一個能夠克服此問題的機制應對,而不應慣常性依賴豁免要求。
有網民擔心「紅黃碼」存在跟蹤功能,他們誤以為政府利用新版安心出行跟蹤市民,從而發放「紅黃碼」。但據筆者理解,事實並非如此。
當科技持續高速發展,大家就需要刻意加強心理素質作為保護,科技與心理之間的矛盾,有如高殺傷力的槍械被發明了,我們就需要懂得使用避彈衣保護自己,社會還要主動學習管理槍械,也絕不能害怕槍械而不去學習使用。
理論上除了未成年、沒有行為能力及破產人士,任何人只要願意就貸款負上擔保人的責任均可成為擔保人。但現實上,銀行一般只會接受親屬(或特定人士)作為擔保人。
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國家亦不敢怠慢,強調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然而,在一國兩制之下,不少香港中小企業對數據「過河」無不戰戰兢兢,恐怕一不小心會觸犯內地法律,如何是好?
根據《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除非獲得豁免,否則任何人在未持有牌照的情況下營運儲值支付工具,即屬違法。市民亦可以在金管局的網站查閱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紀錄冊。
究竟評估香港新聞自由表現的專家組,都是些什麼人,不得而知。專家為什麼「真人不露相」?今年香港的新聞自由可能是「十分惡劣」,專家害怕被政府迫害,所以不敢明示姓名,那往年成績好的時候呢?也不見露真容。
元宇宙市場近年迅速擴大,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憂慮,元宇宙有5個問題尚待解決,包括私隱保障、數字孿生、數字身份、虛假資訊,以及炒風問題。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蘋果最近宣布加入新的私隱措施。現在,超過八成的蘋果手機用戶都將手機以及手機內的Apps的追蹤功能關閉,這對依賴用戶私隱的Facebook簡直是晴天霹靂。
種種莫名的堅持,往輕的說是個人固執,往重的說是視內地的做法是禁區,不能學也不能做。現在再說全民檢測可能已經為時已晚,特區政府應該立即啟動研究,感染者超過100萬之後,社會如何運作。
12月10日香港健康碼系統正式開通。然而,不少市民擔心此系統會帶來私隱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政府政策未能照顧內地港人需要。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在香港已回歸「一國兩制」正軌的局面下,估計普羅大眾會更有理性和耐性,聆聽政府的信息,並了解其推行的創新科技和服務之相關資訊,消除疑惑,因此政府應重新推動智能燈柱的工作。
在北京,鋼琴家李雲迪「嫖娼事件」炒得滿城風雨。在私人住宅與一個女子約會,是朋友交往,還是錢色交易的「嫖娼」,並無實證調查,說是根據朝陽區紅大媽的告密。紅大媽的背後,是嚴密的監控網。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
為什麼有人會經常搶答扮知,純粹是一種八卦閒聊,根本沒有這種需要,是想表示你深得朋友信任,所以你什麼也知道,是通天消息靈通人士嗎?
「智慧城市」計劃充分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包括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來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但隱藏其中的網絡安全、私隱等風險卻不容忽視。
在同樣保障私隱的新加坡,當地的私隱專員需要提供詳細的書面通告或者向法庭取得批准才可進行搜查及取證的工作。無人反對保障私隱,但魔鬼在細節。科企巨擘的意見和警告,絕對值得政府最高層的重視。
有網民認為自己並非知名人士,也非政客,絕對不是黑客的攻擊目標,因此深度偽造技術對他們影響不大。不過隨着此技術最近又有新進展,功能進一步提升,已經被應用於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推動集體全民抗疫,用戶參與除了可以提升社會公共衞生、有助香港整體抗疫之外,自己亦可以盡早了解有否潛在感染危險,在這一舉兩得下,市民應接受用藍牙於程式內記錄所到之處。
「安心出行」本應是一個很有用的應用程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用家知道他去過的地方之前有沒人有確診。政策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