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繁簡之爭,既是認知問題,也是使用問題。若果說,簡體字易學,對不是以中文為主要學習語言的學生來說,捨繁就簡會有較強的說服力。但在理由上加上2047這因素,就把問題複雜化了。
無論選擇了哪一類型的學校,有一些重點都是家長應該牢牢抓住的:學術方面最重要的一環,是在孩子年幼時就培養他對閱讀產生強烈的興趣。
為香港培育人才,不單要精英,也要群英,爭取小班,下放權力,讓不同性情能力的學生在老師、校長和家長合作下成長,才是正道。
我們需要群英而非精英,太多家長爭取入所謂精英學校,太少朋友關心那些考試弱勢的孩子。
筆者的肺腑之言:看學校,不是看本地,還是國際,也不是光看升學業績,主要看辦學者有沒有理念。學校深度的內涵,可以有天淵之別,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極大。而沒有內涵的學校,頗不少!
香港學生基本上以中英兼擅為學習目標,在大學學位和職場的競逐上有優勢,但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心力卻較一般國際學校學生高。
她心目中學校是什麼?是留難自己,讓自己失敗的地方。
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很獨立,難以融入IB課程。有老師團隊設計繪本,幫助國際學校的學生學習中文。
我問問香港父母,如果你兒子要year off 一年,你的反應如何?會否暴跳如雷?以為他傻咗?
我十年來的一句老話:有份參與設計本地學制的官員,他們的子女在哪裏上學?如果九成在國際學校或外國,請不要驚訝。
當知識來源非常豐富,對知識的分析才是學習的殺手鐧,把知識整合再創新其功能就是財富。
自從教育局的官僚管理得不到家長信任,有能力者大逃亡往國際學校去。
為吸引優秀教師,國際學校的待遇和褔利一般不會低於本地津校,除了工資優厚外,還提供約滿酬金、醫療福利。
外國學生的學習生活平衡,學習有趣味,體能活動多,活動空間大。令人不禁要問:外國的月亮是不是特別圓呢?
埋怨中文難學的同時,也應公道些看看它所有的獨特的優點。
外語充母語,或能逞一時快意,但將來怎麼辦?
林太上場,重視教育,能不對此重視,而認真規管嗎?
耳聞目睹的觀察經驗告訴我:家長首要考慮的是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