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以來,普京通過「軍事凱恩斯主義」,某種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國家財富,取得了不少中下層民眾的支持,但是長遠而言,這麼做難以為繼,也在透支着俄羅斯經濟和民族的未來。
被土耳其佔領的敘利亞北部、被美軍佔領的東部和被遜尼派世俗政權佔領的南部,基本上會維持穩定勢態。
特朗普上任在即,黃錦輝教授認為拜登正在「攪亂檔」。另一方面澤連斯基談判態度軟化,俄烏戰爭會否即將結束?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俄羅斯出導彈警告歐盟,成功破壞拜登的陰謀?特朗普無力扭轉美國精英的敵對戰略,俄烏休戰在即?一起聽聽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總統拜登似乎想在任期餘下的約兩個月裏,在烏克蘭埋下地雷,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今日戰事在大部分專家眼中,俄羅斯已經取勝了。但烏克蘭口中未言敗,故雙方還再繼續作戰。到了2025年初,戰事會出現一面倒的俄軍勝利。
中國有強烈意願跟美國保持穩定關係,避免對抗升級、關係破裂。然而這種相對平穩的關係應該視之為「買時間」,令中國可以盡快積累實力跟美國長期抗衡,並增加討價還價的本錢。
中俄對於國際格局的看法有共同之處,那就是對美國不滿,對現有西方主導的國際機制不滿,這是近幾年中俄走近的心理基礎,但是雙方不滿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美國和以色列最擔心的是,俄羅斯會否為伊朗提供核技術甚至核武。資深傳媒人張翠容認為,或許俄會提供核技術和雷達及防空設備,但只限於防禦性武器。
中國將金磚國家視為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可以進一步納入更多全南方國家,進而打破全球霸權主義鏈,作為平衡親美政治、經濟、軍事聯盟的力量。
接下來幾個月,需要關注的主要是兩件事情,一是拜登會不會在美國大選之後,取消或者明顯放鬆對烏克蘭使用援助武器的種種限制。二是如果特朗普贏了大選,會不會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
全世界都在揪心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俄羅斯會不會在被逼到牆角或者面臨戰敗前景的情況下,鋌而走險使用核武器,把全世界拖入核戰爭的泥潭。一起聽聽資深傳媒人趙靈敏的分析。
全世界都在揪心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俄羅斯會不會在被逼到牆角或者面臨戰敗前景的情況下,鋌而走險使用核武器,把全世界拖入核戰爭的泥潭。
國際刑事法院對於成員國並沒有什麼強制力,蒙古未必願意趟俄羅斯的渾水,只不過俄羅斯挑了它來演這齣戲,它不敢拒絕,只能無奈配合,這算是俄羅斯的一次外交勝利,是其在關鍵時刻絕處逢生能力的體現。
正當澤連斯基在過去兩年多窮於應付俄羅斯的入侵,作戰人員和武器都愈見不足的情況下,為何仍要抽調人力物力介入另一個大陸某些非洲國家的內戰?一起聽聽資深傳媒人張翠容的分析。
烏軍突襲庫爾斯克,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認為目的只是打垮俄羅斯。不過,烏克蘭戰爭基本因素不變,對歐盟國家的考驗愈來愈大,有機會對美國「造反」。
若然烏軍優勢能持續至11月美國大選的話,澤連斯基這局通買策略,既可「順得哥情」(共和黨特朗普),亦沒有「失嫂意」(民主黨賀錦麗),兩邊都討好。
在紛紛擾擾的關於北溪管道爆炸原因的分析中,《華爾街日報》提供了一種新的說法,但是由於缺乏可以拿到枱面上公開的人證和書面證據,北溪管道被炸的真相依然是羅生門事件,各說各話。
庫爾斯克突襲是美國總統換屆的一個插曲,真正目的如何,難以判定,但至少這證明美國攻俄已無紅線可守,俄羅斯再沒有幻想的餘地。中國在旁觀看,應吸取教訓,早作相應的規劃。
時移世易,今天歐洲不只是內憂外患,它更成為了中、美、俄戰略上的最後一塊拼圖,志在必得:美國的傳統地緣戰略核心固然是連結歐洲,力阻歐洲落入歐亞大陸陸權勢力(即俄羅斯/蘇聯和中國)之手。
人類正面臨四大存在性風險:地緣政治失控、全球碳排失控導致氣候變化、疫情失控,以及 AI 超越人類智慧。這些風險並非單一獨立,而是相互關聯的複雜問題。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人們對於總統人選的討論此起彼落,極右和左派支持者互相爭辯。然而,總統的影響力,真的如人們預期中的高嗎?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人們對於總統人選的討論此起彼落,極右和左派支持者互相爭辯。然而,總統的影響力,真的如人們預期中的高嗎?
美國最近秘密派遣僱傭兵參戰烏克蘭,全球戰爭或即爆發?美國與烏克蘭簽訂的雙邊安全協議,以及俄羅斯在這此行動有何反應?一起聽聽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有何看法。
今年是歷史上最多選舉的一年,每個地區有各自不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况,而受到一些全球因素影響,例如難民問題,和氣候變化亦是多國的重要政治議題。
俄羅斯和北韓之間的軍事聯盟,將阻礙中國作為烏克蘭衝突的潛在和平締造者,以及在南北韓關係中充當潛在調解人的角色。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為免戰爭破壞,德國等歐盟各國不會輕易言戰,美國便不能坐享漁人之利。若中東再敗,美國難以再主導烏克蘭戰爭,歐盟必轉為和談和休戰。
現時由一艘核潛艇和3艘巡洋艦組成的俄羅斯海軍編隊已經抵達古巴,號稱「友好訪問」,意圖不言而喻。歷史上的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的陰影已靜悄悄重新浮現。至於中國會不會被拖下水?
歸根到底,中俄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俄羅斯的利益並不等同於中國的利益,作為夥伴關係中目前佔據主動的一方,中國有了更大的選擇權,應該以自己的利益為先。
普京訪華,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中俄關係和美俄關係會有怎樣的變化?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認為,中國在美國重重圍堵的過程當中,需要歐洲作為夥伴聯手對抗美國霸權,而不是美歐俄的統一反華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