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創作感受卡!當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感受,也會更明白他人的感受,學會彼此尊重。
本書取名《兒童無限之法》, 匯集多年來在家長教育上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教育思緒, 望能幫助家長教師,特別是新手父母,自由自在、從容有致地教養0至6歲孩子,更渴望回饋與指正。
不想停課也停了,但我們的下一代已差不多整年生活在「無菌」空間和高度消毒的環境,家長在停課應幫助孩子提升抵抗力,多接觸大自然中的「污垢」!
教家長課十多年,其一令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孩子愈哭愈烈。「孩子常常哭鬧至『歇斯底里』,怎麼辦?」
蒙特梭利的指導員(教師)經常把孩子在教室裏的任務稱為「工作」。然而,這並沒有抹去他們對於遊戲學習的重視和熱愛。
以科學方法教授幼兒教育的學員,能夠讓幼教成為理科的竅門。進入科學世界的首要能力是「觀察」。
一般家庭最忽略的就是自由探索時間。現在突然間大家很多時間在一起,家長每每教得太多、規管過度。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自由地在安全準備好的環境中探索,同時要學習自律,教師會適時干預引導或教學。
把懷孕的經歷,每天寫下來,日後可作親子閱讀的材料。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子宮時,媽媽與爸爸的生活是如何的。這是加強親子關係,不可多得的重要工具。
從今天起,就讓我們以有限的空間,為健康作無價的準備,讓孩子有着無限發展。讓孩子白天可在陽台或向着陽光的窗戶,每天做兩至三次以下的系列動作運動,保持免疫狀態。
蒙特梭利強調啟導師不單具備優良的教育技術與觀念知識,而更需要擁有的是謙遜自覺及自省。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蒙特梭利教育本質是生命教育的方法。對我們來說,教育的目的為協助人類從嬰兒期開始,以生活行為教育方式建構其精神生命,使之進入人格(實體化)的過程。蒙氏謂:「教育的基石在於人格的發展。」
100多年前蒙特梭利博士已說:「孩子是社會上被遺忘的公民。」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把動物與嬰幼兒的保障看齊。
活化每樣東西的過程,是「再思考」、「再創造」的難得學習及發展機會。亦是一種享受生活的體驗。
蒙特梭利博士謂「我認為,我們應當在教師中培養這種為了科學而勇於獻身的科學家精神,而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技巧」。也就是說,我們對教師的培養方向應當是「精神」,而不應當是「機械操作」。
有「中國蒙特梭利」之稱的陸秀先賢,她為中國幼教貢獻的是直接,亦是間接的,對中國幼教發展至今仍影響深遠。她不只是用言教,還作出身教;以行動為教育,實踐來驗證,把教育活做出來。
「教」好孩子必須讓「育」先走,令孩子先「正常化」,學術的「教」便可放心給老師。家長需參與教育的育,來讓老師去教才是正道!現在是一起「教」,沒人「育」。令孩子人格不能成熟之因。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總幹事程德智女士想到訪我校,她是我在香港十分期待見面的人之一,因為她是我幼稚園的校長。
自然教育對我來說,是每位探索者在大自然環境裏,與園林花園的所有互動着、觀察着,享受着無拘無束,自自然然、自在地成長。
寫文章不能斷章取義,做事更不應。「孩子是做成人之父」,孩子喜歡即時問,但家長沒有學習孩子的學習方法,太可惜了!
給學童和所有居民健康的生活空間,實在刻不容緩。與其用種種行政措施補救,不如預防。
胎教的就是「教」胎兒吸收最複雜而又和諧的大自然,也就是要給胎兒透過母親,感受天、地、人之靈氣。
我們應做的教育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而不是為了升上香港的小學這個單一的目標,重要是給小孩能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幼教的目的是培育人格,培養能力。但小學化後,幼教的目的竟是紙張作業?
「老師只限於了解及愛孩子是不足夠的,他/她定首要了解及愛宇宙。」
成人要明白孩子自出娘胎已開始學習獨立,尊重孩子一天一天累積能力,避免自己阻礙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