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去怪任何人,好的人給你快樂,壞的人讓你成長;關心你的人給你溫暖,傷害你的人給你經歷。
在人生之中,當我們對物質能夠知足,在心態精神上就能夠滿足,喜樂隨即油然而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健康,就能夠保持正向思維,自信亦會自然地流露,性情也會出現不亢與不卑。
要讓自己快樂,先要由自己做起,再將快樂傳播出來,你就會得到快樂的回報。
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這種感恩的態度?其實感恩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微小之處開始。
慈濟立足台灣,將大家的愛散播到普天下,由此也看到許多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感恩可以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正如有些人聽說,要感激那些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意志;感激那些欺騙你的人,因為他豐富了你的經驗;感激那些輕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
人生要有自我祝福的觀念,整天喊苦,還不是痛苦地過日子;如果祝福自己,不就能樂觀地過日子嗎?所以,大家要互相祝福,不只是知福、惜福而已,還要再造福。
一塊好布料,若沒有好的裁縫剪下第一刀,也做不出漂亮的衣服;人生也一樣,從童蒙教育開始,就需慎重以對。
助念是人們以至誠的感情和關懷的力量,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也是法親之間情誼的陪伴。
有好多人,沒來得及珍惜就走遠了。有好多話,沒來得及說就消失了。有好多事,未來得及做就過去了……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人生在世,離不開人與人之間。我們若能珍惜人與人之間,不論面對何種人際關係,都把心顧好;做人守根本、家庭有倫理,社會自然平安。期盼普天之下,人人皆能如此,同聚善念福緣,世間將充滿祥和瑞氣。
西諺「因為哭泣過,歡笑才格外珍貴」,人必須先匱乏,才會感恩。
「大氣」就是大方之氣。不瑣碎,不嘮叨,不斤斤計較;不抱怨,不牢騷,不怨天尤人;得意之時不忘形,失意之際不氣餒。
作為校友,若以母校為榮,當會積極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就撥出時間返母校,對號入座作出各式各樣的幫忙。這是存感恩之心,愛護母校,有情有義。
教育是很奇妙的東西,是要將很多不同的東西互相連結,將知識、技能、態度彼此產生關係,從而讓學習者能分析整合總結,綜合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自童蒙起,有幾多的恩愛,讓我對人生生起信心?有幾多的小挫折,讓我有所啟發?多少助緣,存於天地,實在是感激。
這種知足、感恩的正能量,正好賦予了越南教育崛起一道完美的詮譯:機會永遠是給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我在香港教學逾14年,聰明和能力強的學生很多,但是很少碰到過懂得感恩的年輕人!
世事如浮雲,當繁華、虛名、利益、金錢、熱鬧過後,沉澱下來只有簡與素。 如《陋室銘》的教導,用一分簡單的心去生活,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感激別人的關心,感激別人的愛護和付出,感恩之心,使自己感到幸福,使我學會珍惜。感恩之心,滋潤着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活在溫馨的正能量之中。
近年小學的基礎教育,在教育專家的鼓吹與民意的壓力下,學校日漸側重快樂,對情意教育,只以蜻蜓點水式的處理。
多種善因,始得善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與其抱怨黑暗,不如燃亮蠟燭。
在眾多的價值觀當中,我認為「感恩」最為基本和核心的,我們要懂得知恩、感恩和報恩。
品德教育是任重道遠的文明工程,它的主題不應止於為眼前的和諧安穩而服務,更要通權達變,尊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差異,達致個體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孩子生病,父母便細心照料,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甚至視而不見⋯⋯
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幸福才會生長;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樂。
教育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多去學習,多去體會,教育不只是在學校與家庭。
人生就是一個容器。
我們其實應該從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宏觀角度去考慮東江水供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