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球論事,是利用體育競技的場景透視和揭示經濟金融的邏輯,而今年的世界盃,爆冷頻仍,為應用《巨星經濟學》書中的博弈方程式提供許多素材。

「紅魔鬼」的成功與傳奇領隊費格遜的領袖魅力密不可分;而巴塞的成功,在西蒙的視角下,有2個核心,第一是告魯夫的管理哲學,第二是美斯的出現。

給人看的故事,始終最緊要感人,電影要讚人熱淚,靠的是溫情和回家,軟實力之最,也正在此。《壯志凌雲之獨行俠》續集反轉定律,口碑載譽,是巨星效應,還是軟實力的表現?

我們記憶的存儲和讀取,是有選擇性的。這套存取方法,有與生俱來、由造物主設定的;也有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沉澱下來的;更有受近年數碼洪潮和有心人的演算密法所攻擊左右的。

今年夏天各球會各有各忙,球會高層、經紀和球星,穿梭於簽發支票、跳草裙舞、欲拒還來之間,不亦樂乎。

在下的《超級巨星經濟學》重點介紹「假的如果」(what if )、「若非」(but-for)這些反面想像,正名是「反事實」(counterfactual),是套「要不是老子在」的思想方法。

成就差之所以是無限,乃是相對於個人技藝或企業優劣的差異,後兩者是有限之差。

今屆歐霸盃決賽,由拙作《誰偷走了紅魔?》的主角曼聯,硬撼西班牙黃色潛艇維拉利爾,後者由是項盃賽的常勝領隊做帶頭大哥。不過,到了12碼決勝,其實關鍵取決於劊子手和守門員的一念之差。

分析球賽以至社會政經金融現象,有用的參數本來就不多;況且,參數本身也很有可能每分每秒在變化,所謂球局和世事變幻無窮,無法量度,在這個情況下,人還是機械的分析厲害?

運動產業的正能量,不一定能直接擊退細菌和病毒,不過卻能”change…inspire…unite people……”,香港特區體育專員楊德強先生引曼德拉語。

縱然機械人懂得深度學習,然而它沒有人類所擁有的自由意志,暫時還沒有喜歡冒險、試驗和檢驗一些不可預知的選項的能力。

在下《超級巨星經濟學》中以博弈論,檢視英超等作為球賽和電視轉播版權的盛衰成敗,當中也有預言歐超聯會衝擊現存的均衡,對照歐超聯的出現,或者有助理解為何昨是而今非。

如果每個人都是超級巨星,那何來超級巨星呢?

是大家的”likes”和”tags”,決定誰是天才。

《超級巨星經濟學》作者艾雲豪,邀請了香港第一位聯業足球女教練外號牛丸的阿婉婷對談,牛丸曾帶領東方龍獅奪得港超聯冠軍,是全球首位女教練奪得男子職業足球頂級聯賽冠軍。

美斯19歲類馬勒當拿的入球,就算對他自己而言也一早就是絕響。反過來説,平凡人的能力是不愁會過期,老來嬌的例子比比皆是,關鍵在於堅持産出。

一個物理學家或經濟學家,其職涯中最重要的發表,不限於在他初出道時;爆紅,在職涯次序列的早、中、晚期,有相同的機會出現。這個道理其他人同樣適用。

大學主修工程的皮耶魯齊在阿爾斯通是20幾年的高管,2013年派駐新加坡,在一次從香港乘國泰飛抵紐約機場時被FBI拘捕。他向來循規蹈矩,沒有收過任何回扣或拈手黑金,為什麼被捕?

《后翼棄兵》是Netflix的一齣話題作,女主角、一個象棋高手當中使用的手段,與現今足球界一個手段,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英超,一位美國教授圖以數據改造英超球隊的管理模式,可惜此君的著作雖然大賣,但在球場殘酷的草坪上卻鎩羽而歸。

評審團大部分時間以成敗論英雄,選手們要高分,得學Eason唱「浮誇」。

《超級選拔戰》與我們最有共鳴的地方,是它反覆説明班主為了滿足即時快慰,為求得到炙手可熱的心儀之選,往往押上球會未來幾年的選秀權,這也是行為科學對理性人的一个重要覺悟。

年過九十的巴菲特,狀態之佳為人樂道,要訣之一,相信是他熱愛運動。

我們雲遊瑞典,到皇家學院裏拜訪那支沒有官網的「諾貝爾巨星隊」,向腳下功夫和心法已臻化境的諾獎經濟學和文學大師取經,觀摩在他們的炮製下,英超、美足、高球,甚至日足等是如何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