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金融時報

信水晶球不如信自己?
作者:胡孟青2024-12-18
年關又在即,不問蒼生問鬼神,本來出自李商隱,用作借古諷今,金融機構亦忙着展望與預測,語不驚人死不休,亦司空慣見。
黃賢博士〈好學生李克強〉獲SOPA年度卓越評論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1
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公布卓越新聞獎名單,表彰過去一年來在亞太地區的卓越新聞作品。本社專欄作者黃賢博士的〈好學生李克強〉一文榮獲卓越評論獎。這是繼前年黃賢博士獲得卓越評論獎之後再度獲獎。
也談李澤厚的中美觀
作者:張建雄2021-12-02
美國人要了解中國,最少要50年,甚至100年。他寫的書不必翻譯,因為目前無西方人看,他的書是為將來寫的。
基金教父雷賢達:我與太太為什麼要教基層學生學好英文? 鼓勵讀《金融時報》知天下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2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英文的應用十分重要。基金教父雷賢達分享,他與太太教基層學生學英文的初衷與感想。雷更指出學好英文的成功秘訣,以及哪些讀物適合學生,立刻去片收看。
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榮膺全球「十年冠」
作者:編輯精選2020-10-26
由香港科技大學和凱洛格商學院合辧的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在最新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再度位列榜首,十度榮膺全球第一EMBA課程,成績冠絕全球。
與其換特首 不如政治改革
作者:陳文鴻2019-11-04
要解決管治問題,不能依靠人為因素。誰當特首也會面對相近的問題,政府不可能靠把好人、能人換上擔任特首、司局長、部門首長便可解決問題,關鍵的是制度。
後林鄭時代
作者:陳景祥2019-10-31
後林鄭月娥年代,香港面對的是一個更脆弱的政治環境,官民之間缺乏互信,社會上因政見分歧而導致水火不容;香港在幾個月之間變成無領導、無方向、無安全感的城市,瀰漫着一片信心危機,情況比1980年代初更差!
金融時報:中央擬換人做特首 陳德霖唐英年熱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0-23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政府有計劃在明年3月,安排一位「臨時」行政長官,接替現任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完成到2022的本屆餘下任期。目前呼聲較高的包括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政務司前司長唐英年。
貫通中西廣納百川 方為香港本色
作者:陳景祥2018-11-15
貫通中西,廣納百川,是香港過去百多年的特色,這裏收納過不少通緝犯、政治犯、落難文人、學者等,也是戰亂時期商人和平民百姓逃難安身之地|他們沒有視西方為「敵對勢力」,反而創造了不少中西合璧的輝煌成果。
誰為正邪定分界
作者:阮紀宏2018-11-14
港獨邪乎,毋庸置疑。特區政府不夠「正」,而國家安全不能被蠶食。如果中央政府對香港仍然放任自流,誰來保障國家安全?
《戰雲密報》「續集」
作者:陳景祥2018-02-22
近幾年能夠爆出驚天大新聞的,不再是《華郵》或《紐約時報》,而是「維基解密」。
沙特阿美 耐人尋味
作者:胡孟青2017-10-27
最簡單想法是,阿美在港上市,先決條件是新股通的落實,現在看來,似乎並非想像般容易。
大行研究報告的產品化趨勢
作者:胡孟青2017-04-13
大行報告似是呼風喚雨,對市況、股份有點石成金之效,但這情況往往僅在股市交投暢旺、市場資金風險胃納稍為提升時才偶爾出現。君不見,一旦股市買賣兩閒,投資者無意加倉的話,大行的股份推介,很多時都毫無效力可言。 投資銀行研究報告對市場影響漸低已是行業趨勢。當主動基金式微,ETF抬頭,反映更多投資者只顧賭指數,股份分析重要性無形中下降。全球資訊泛濫,網媒冒起造就更多來歷不明專家成為真正「專家」,他們有時運用反主流分析框架,往往大有市場。最後,投行沿用多時的研究部經費模式備受監管掣肘,由以往屬於給予客戶一站式服務的一部分,愈來愈有自負盈虧壓力,投行研究部遂變成一盤難有盈利能力的生意。 研究部資源或減少 《金融時報》報道全球經紀行及大型金融機構寄發出的研究報告電郵,每周有4萬個,惟真正獲接收者開啟及閱讀的最多5%,換句話說,每周有九成半研究報告是形同自製廢物,真是可憐分析員一番心血。研究部幾乎是毫無盈利能力可言,但作為投行,研究報告又是不可分割的市場推廣。頗多原本名不經傳的投資機構最初靠研究部,憑精闢觀點一炮而紅。但監管是一大障礙,股市成交及市場交易模式之變,業界料全年金融機構花於研究部開支,由每年約160億美元逐年錄雙位數跌幅。問題更糟、更為營運模式響警號的是,歐洲監管當局很快實施新規定,變相引入用者自付模式,研究部所獲營運經費不能靠來自客戶佣金中撥出補貼,即投行報告變相被界定為可銷售產品,而再不是半賣半送。 新規定只適用於歐洲,惟全球市場連貫性及大型機構跨國業務覆蓋,即使美資大行向歐洲客戶提供服務同要遵守。用者自付模式關係,大行報告由變相公共資源而漸難獲取。有大行改用發放模式,每次按要求向客戶發出一次性密碼供細閱報告,計算顧客佔用資源及服務作為將來收費統計,有基金大戶索性另組研究部門。對投行研究部來說,很多已在報告題材、格式等創新,適應將來用者自付模式,該等創新模式包括更多運用大數據、甚至聘用心理學專家,掌握讀者喜好。研究報告產品化,自負盈虧模式對報告質素影響難料。作為大機構內豬頭骨一部分,除非市況續好景,否則研究部所獲或資源不斷減少,造就的將會是更多獨立研究機構的出現。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