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正逐步加大在國際體育賽事的贊助力度,以拓展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近年來,中國品牌在歐洲國家盃等頂級賽事的贊助佔比不斷提升,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崛起。
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博士認為,在西方主導格局下,中國新外交戰略獨樹一幟。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中國第一季度開局良好,第二季度有望繼續穩中向好,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政府在宏觀調控採取重大政策時,會更強調長短結合、標本兼治。
全球北方雖然發達,但只是高科技上,基礎設施早已老舊。由此過去幾十年的生產外移,產品供應鏈早已沒有獨立性。
談到聯繫匯率對本港的好處,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戴蒙德認為,聯繫匯率制度在維持穩定的貨幣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優勢,且毋須擔心外來因素的干擾。
為了全世界的和平發展,政治的多極化和安全的多極化很重要。美國極度害怕多極世界,並力爭維持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單極秩序,但多極世界比任何其他秩序都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無法讓中國後悔──更不用說扭轉北京違反香港高度自治的行為,這說明金融脫鈎、制裁和經濟壁壘,並不像華盛頓許多人認為那麼可靠。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表示,當前擾亂世界的緊張局勢並不是衰退的跡象,而是從美國主導的秩序過渡到多極秩序的一部分。針對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競爭,他則認為港人的困擾比新加坡人要多。
中美交惡的時候,香港是磨心和犧牲者;現在中美關係回穩,它依然是犧牲者,並且每况愈下,這明顯是治港「方程式」出了問題。如果無法扭轉這情况,大家都清楚香港是看不到未來的。
筆者認為,2023年或將以新時代國際形勢的分水嶺載入史冊,充分彰顯中國的戰略定力。當今世界缺乏的是和平合作,互動共贏。中國不反對合理和健康的國際競爭,但國際競爭應該有合理邊界。
對歐美日等國家來說,儘管「去風險」所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但可以成為他們在後新冠時代對華政策的最大公約數。
布林肯訪華不是先禮後兵,而是上門造勢,所以內地有人稱布林肯為「布局肯」──只要是布局針對中國,他什麼都肯,每一個行動都有其動機。
中美交鋒的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集中於制度之爭,在科技、創新、開放、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上較量。這將會是一場爭取民心、民意的無硝煙戰爭,這方面中國可能要急起直追。
美國財長耶倫近日發言,強調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鈎,與美國實際行為背道而馳。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分析耶倫表態的背後原因,以及中美關係現況。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在當今美國的政治圈中,各政客正都忙着爭相表現誰最反華,堅決把中美關係視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財長耶倫的言論便顯得突兀了。葫蘆裏在賣什麼藥?中美關係是否有轉機?
近年中美頻頻傳出經濟上將會脫鈎。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中國與西方世界脫鈎,將致世界大蕭條,而美國比中國更吃虧。但中國從無意與世界脫鈎,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習近平與拜登在G20期間會晤約3小時,兩元首談及台灣問題。拜登為何突然打破至特朗普以來中美兩國之間的僵局,兩國之間未來的形勢又有什麼轉變?
《紐約時報》分析文章認為,拜登和習近平似乎都急於淡化華盛頓和北京正在走向對抗的看法,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拜登告訴記者,他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行動並非「迫在眉睫」。
歐盟馮大媽和外交部長貝大姐不會鬆手,德國政客和媒體也不會改變,繼續批評華和批朔爾茨,如何改變這些人的心態是大任務。
跨國企業的領導層應該以新的視角看待中國,並深刻理解改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們應當分辨出什麼是政治口號,什麼是基本的商業邏輯,並從而制定自己的商業戰略。
過去40年的全球化分工,更成功地創建了效率極高及十分複雜的生產供應鏈,一環扣一環,哪一環節出了問題,都足以構成重大影響。若中國與美西方經濟脫鈎,會對全球生產力帶來什麼影響?
香港跟西方國家保持聯繫、發揮金融中心的功能,主要是為內地服務;香港成為了國家金融體制一部分,中美互鬥,香港無能為力,但我們固有的優勢必須保持,這是香港和內地城市最大的分別。
通過俄烏戰爭,中國人了解到自給自足的重要性。除了美國人外,全球對「新冷戰」缺乏興趣。和中國脫鈎不易,保持緊密聯繫吧,這是瑞士的意見。
隨着時間的發展,這些情景將會怎樣演變?許多跨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的管理層人員和智庫及研究機構亦曾與我交流過。可以說,大家的觀點各不相同,眾說紛紜,都自覺是有理有據的。
時事評論員霍詠強指出,美國立國以來,對付過不少大大小小對她具威脅的國家,可謂不惜手段。而今次借挑起俄烏戰爭,最終希望孤立俄羅斯、圍堵中國。
經過40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之後,中國經濟正面對下行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刻,2022年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南巡」奇蹟,需要改革開放之後第三次與世界的重新連結和擺脫困境的革新。
「軟實力之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美國「正與中國進行一場冷戰」是糟糕的想法,認為對歷史不利,對政治不利,對美國本身也不利。
隨着人類尋求更多的互聯互通,脫鈎不會完全符合這一趨勢。事實上,在很多方面,中美從來就沒有真正地脫過鈎,所以沒有任何再掛鈎的必要。
若香港要與內地脫鈎,珠三角的港口城市便可放手把香港的業務接替,香港便回復到開埠前廣州外港的地位,與澳門並列,也被深圳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