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香港經濟發展增速減緩,有學者認爲政府應主動出擊,透過土地優惠,補貼等政策帶領本地實行再工業化。但是,再工業化的影響力和具體實施計劃還有待考察和研究。
競爭逐鹿,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有氣度和胸襟的追趕計較,有時是莫逆之交的源頭,也是提升社會競技和均衡的質量要素?
過去兩年多以來,全球資源分配的天平傾斜,在抗擊疫情優先的原則下,投放在兒童身上的福利和資源與社會其他需要相對減少。一系列的連鎖打擊令下一代的生存發展和身心健康陷入巨大的挑戰之中。
聯合國釐訂17項全球目標,期望「結束貧窮, 守護地球,確保所有人在2030年共享和平與繁榮」。如今只有不足8年的時間,這些目標能否在2030或以前逐一實現?
自人類有歷史以來,社會學家與政治領袖都一直在為達到「共同富裕」而努力。老子說「上善若水」,原因是水會為追求平等而終身努力不懈(流到世界同一水平)。
或許競爭的意義不在於在單一跑道上尋找唯一的贏家,而是在通過不同跑道上的歷練,讓我們發展各自的潛能,不斷自我提升。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愛好、背景與經歷,所以別複製他人的成功教子經驗,特別是對孩子教育的投資經驗,不要盲目的跟從。怎樣才能以最低的教育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
對外能與不同持份者保持良好健康的關係,長遠則能提高公司的聲譽、競爭力和其持續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