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趣味基本由學術經歷、邏輯、思辨來推動;可是如果讀者和我一樣,進入到蒲氏敘事風格裏,你會感受到,自有一種詩意,是與學術、與邏輯並行而來的。
最後張教授談到了自己的老本行──經濟學。他感恩上天賜予自己健康和精力,可以在經濟學的漫長路途上,走得如此之遠,也留下了傳世文章及原創思想。憑欄回首,此生無憾矣!
作為如此多高等學府所選用的校訓與院訓,「博學篤行」表明了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以及世人對實踐所學的重視。一句校訓,連結了校內與校外,難怪獲得了這麼多辦學者的歡心,可謂實至名歸!
今年共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6602名學者獲「2021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其中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有31位及10位學者上榜。
回看從初任教到現今學與教評估的發展,可以看到不論是在觀念還是在具體的評估方法上,都經歷了重大的轉變。
理大於今年五月首度舉辦為期三個月的「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獲理大逾60位不同學系的學者支持響應,中學界別的反應亦相當熱烈,經面試及挑選後近100名來自36所本地中學及國際學校的同學獲取錄參與計劃。
近年有聲音指香港缺乏科研人才,背後關乎學生興趣、出路等多種原因,但有想過是教育偏重語文科,尤其是英文科,忽略培訓其他學科知識所致嗎?
無可置疑,中國今日在現代化事業上的巨大成就,講到底,與百年來大學所提供的新人才與新知識是分不開的,而蔡先生正是中國學術教育現代化的第一人。
近年來,發現學生思想混亂、知識貧乏,獨立思考力量愈來愈低,過多的「跨科際」極可能是原因之一。
戴耀廷的問題是他以政治人身份,在公共場合發表港獨的言論。內地及香港對他的責難是他言論不當,有政治宣傳、煽動的性質,與學術自由無關。
香港教育另一失敗是把運動剝離,只行精英制而非全民參與,家長老師視之雞肋。
Olga的教授於2014年建議她來港修讀博士課程後,她毅然放棄了商業,選擇了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