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蟻被叫停上市當然有螞蟻本身的問題,但疑團仍然在於,出事的螞蟻盈利模式、監管因素等等,理應早被發現,為什麼早不叫停,卻要待完成截止認購、收票才發生?

新冠肺炎疫情後,美國又大幅量寬,結果本港資金再度氾濫。銀行體系結餘3000多億,其實已經毋須比較以往水平,皆因從包括結餘水平的貨幣基礎看,近年持續是處於新高水平。

銀行和保險業一枝獨秀,近五年來持續擴張。就工種變化角度而言,這兩類行業提供較多職位,畢業生受聘的機會自然水漲船高。

本港銀行第一季息差事後回想,可能已經觸及頂峰,簡單看看一個月的拆息水平,現時的0.46厘左右,一個月內跌了超過半厘,較4月初第二季開始期間,更大跌超過1厘。環顧全球好,本港好,銀行似乎是一個悲劇行業。

金管局聯同「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宣布推出「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安排予合資格企業客戶。

金管局宣布,鑑於疫情嚴峻,金管局與按證公司提出五個方案進一步紓緩中小企現金流壓力。

疾病風險管理三條防線(檢疫、抗疫、防疫),環扣環互動互補。如今最前方檢疫防線失守,抗疫防線不勝負荷,防疫也倍感吃力,醫護夢魘或許成真。

十幾廿年前,四大銀行重組搞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難道現在又要搞多400多間?

滙控局限在於作為一間英國註冊公司,卻太銳意發展中國市場,業務上正確,但推行上卻兩面不是人,甚至有被指叩頭之嫌。

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堪回首,可泣而不可歌也。

滙控首季表現最好是零售及財富管理業務。相反工資成本最昂貴的投資銀行表現平平。彭博統計滙控投行歐洲排名第七,美國12大不入,港新股包銷及保薦排名亦由前年11降至13。

如果有陌生人打電話來,而他的最終目的是索錢,那我可以肯定地說,這100%是騙局了,所以最好不要理會他們。

客戶外幣存款則存放境外同業等資產照應,外幣及港元存款掉換,資金實際未流出銀行系統,卻造成外資進出假像。

年輕朋友擔心很難轉按,我估計他買的新樓有兩成升幅,應該趁樓價還未回落時轉按。

「轉數快」人人可免費即日收付,而非用者自付,大錢包商補貼客戶之餘,還補貼競爭同業,顯然乖離商業原則,違背自由市場規律。

為何網上平台出現已久,時有倒閉,實體銀行卻屹立不倒呢?

P2P平台的特色是以較低利率向小型公司及消費者提供貸款,但這種集資方式幾乎沒有政府監管。

大家千萬不要看輕這一個多月的還款期,正所謂小數怕長計,這樣做其實真的能為你節省不少利息。

大銀行業績期,不少老總說得坦白,加息不單止不一定代表息差存在擴闊空間,反而有可能構成壓力。

跨境倫敦金和泛亞兩宗騙案均有一個相同特點,先贏取投資者信心。跨境倫敦金騙案是因為投資公司有香港背景,而泛亞案則是以學者作為「假代言人」,令投資者降低戒心。

新經濟抬頭,新經濟思想,手執新經濟一如具備更大影響力的主旨下,中國開始信奉是獨角獸的數字,數字愈多,意味潛在實力愈大。

業界自我監管在某些範圍內是可行的。但有些行為對社會影響深遠,涉及刑事的個案當然必須交由執法機構處理。

二戰後,伊斯蘭國家紛紛獨立,加上現代銀行的興起,伊斯蘭金融遂發展起來,相信伊斯蘭金融在未來會有很大增長空間。

立法會通過金融機構(處置機制)條例,這條例賦予金融管理局所需的權力,對瀕臨倒閉的銀行進行「自我拯救」(Bali-in),即透過重組銀行的資本,由股東及某些債權承擔倒閉的虧損,毋須投入公帑。

陳德霖認為,可令銀行監管消失的機會似乎甚微,但他認為銀行監管並不是鐵板一塊,關鍵在於如何調校監管力度,令監管過程更順暢和有效。

金融戰爭需要順應局勢,危機當前懂得避重就輕,現時金融科技仍在持續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區塊鏈技術研發仍屬起步階段。

內地在打槓桿及控風險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治標與治本只是一線之差。

要辦大銀行不易,但經營小銀行,卻更要在刀鋒邊上舔血!

基於縮表初期的規模相當小,對資金流向是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那些早已知道自己與買樓無緣的小市民對政府出新招已感到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