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投票結束,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領先優勢擴大,有望勝選,但《世界是平的》作者弗德里曼斷言,就算拜登勝出,但不會有壓倒性的勝利,美國仍然是輸家,因為儘管特朗普劣跡斑斑,為何卻仍有大量支持者。
據霍士新聞統計,截至本港時間周四下午3時,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奪得264張選舉人票,而特朗普則拿到214票。不過,特朗普競選團隊在數個關鍵州提出法律訴訟或要求重點選票,令選舉結果勢必延後確定。
美國朝野兩黨,早已有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共識,共和、民主兩黨的對華政策,均是以壓迫為主,差別只是輕重緩急不同。中共19屆五中全會,相信正是針對美國的對華戰略作了討論,定下戰略,有所部署。
美國大選選舉日已完成投票,沒有出現重大干擾。截至本港時間下午4時,據霍士新聞網報道,拜登獲238張選舉人票,現任總統特朗普則獲213張選舉人票。但數個關鍵搖擺州形勢緊湊,特朗普仍有機會後來居上。
特朗普貌似極右,其實很左。關鍵在於如何因應美國的現實,重新界定何為左、何為右。
林行止認為,美國新政府必會排除萬難,設法令軍火工業持續拓展,讓它不會因受疫情打擊而「沉淪」,應為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
最高法院的九個大法官之中有六個是支持共和黨的保守派,誰能確定特朗普不能靠打官司而繼續連任?
在大家都在看美國總統選舉的時候,寫什麼好呢?一於就寫寫今晚的焦點,亦即勝負難料的所謂搖擺州吧。
美國總統大選揭開戰幔,無論特朗普或拜登勝選,如何處理中美關係備受關注,美國之音走訪多位專家,分析下任總統究竟應該視中國為競爭者、對手還是敵人?
近年主宰美國國運與戰略的,除了特朗普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美國政界「發現」長年受到中國的戰略欺騙,以及隨後作出的外交與戰略大轉向,兩者均暴露出美國的戰略衰頹。
如果美國大選再爆冷,在特朗普任內要重新團結當然希望不大,但即使拜登大熱勝出,他又能否實踐競選承諾,把已極度撕裂的美國社會重新團結?
林行止指出,儘管政局如何混亂、民主共和兩黨的「擁躉」怎樣對立,美國「亂成一團」,只限言文,不會「內戰」!
綜合美國大選形勢及配合國家政策,筆者早前倡議本港以再工業化為第三次經濟轉型主軸,重拾增長勢頭。
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強國,但令世人驚奇的是,無論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或死亡人數,美國都是世界冠軍,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不妨回顧美國的抗疫記。
堵中已經是美國跨黨派的民意主流,誰入主白宮都改變不了。但特朗普是可信的抗共盟友嗎?
中國人在與美國交往時,往往以自己擁有所謂5000年悠久歷史為傲,而傾向嘲笑美國人只有200年歷史,甚至沒有歷史。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扭盡六壬「美國優先」,「股市優先」,務求令股市節節上升;外交上則展開貿易戰,實施單邊主義及圍堵中國。如果特朗普順利連任,他的第二任任期對華政策只會比第一任有過之而無不及。
著名經濟學教授兼《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克魯格曼近日在該報撰文,直指特朗普說謊成性,而且隨着美國大選臨近,特朗普的謊言更是變本加厲──「更加明目張膽,且愈發不受任何可行政治策略的束縛」。
過去,美國無論在大選時的黨派鬥爭如何激烈,只要人民作出選擇後,各黨派都會接受投票的結果。很可惜,美國的社會已愈來愈分化。
一場世紀疫症令欺世盜名的特朗普無所遁形,他的無知與無能「當場被抓住」。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朗普連任無望本應順理成章。
特朗普在選舉造勢時常厚顏自比林肯及甘廼迪,正是由於潛意識裏存在強烈的自戀情結,這是我(佛洛伊德)發明的用語。誰輸誰贏也好,美國社會都需要我的精神分析和治療。
基於州票制的邏輯,特朗普既有險勝的機會,但亦有山泥傾瀉式大敗的可能(例如多過三四個搖擺州的倒戈),這是美國民主政制獨特之處,反對民主的人,大可用此來否定民主。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中共五中全會落幕後發表文章,指中國在控制新冠疫情後,承諾實現經濟復興,在科技方面自力更生,並加強軍事力量以保護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美國過去是憑什麼取得這麼好的成績的?美國的自由派與保守派很明顯有不同的判斷,因而造成他們有不同的路向。
美國總統大選,這不是一場選戰,而是切實的內戰。以特朗普共和黨為代表的保守主義,與奧巴馬拜登的自由主義,終於在全球化蔓延、武肺擴散、人類社會30年危機的臨界點攤牌而爆發。
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出「雙循環經濟」戰略,以確保中國經濟在中美貿戰及全球疫情內、外圍不明朗市場因素下,亦能維持合理的增長。筆者認為,此戰略對國家未來5年短中期發展非常重要,甚具策略性。
我們說一說美國大選結果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我認為疫情並不是選民最大的考慮因素,反而是如果政網上有政策能讓選民得益,便會有人支持。
《紐約時報》上海分社社長Keith Bradsher近日觀察到,特朗普的競選紀念品在義烏批發市場「賣得很火」,拜登商品的大宗訂單卻「幾乎沒有」!這個不科學的「義烏指數」對美國大選選情帶來什麼啟示?
我覺得看今次美國大選,不能光看表象——傳媒上的報道,還得看整個西方潮流在本質上的大趨勢。
香港人看美國大選,只是旁觀者吃花生的議論,雖然觀點紛陳,但對選舉結果毫無影響。然而據筆者觀察,朋友圈中很多人對今屆美國總統選舉十分「肉緊」而且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