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這幾年窮得叮噹響,一些成員國本着創造就業、拉動經濟的初衷,如愛爾蘭和荷蘭,敞開大門,「引狼入室」,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跨國企業前來「合法避稅」 ,其商機利大於弊。

加泰羅尼亞脫離西班牙獨立,並不是為了經濟利益,不是甚麼天賦人權或民族自決,是地方分裂主義。

《基本法》確定權力分立所以在香港政制中,沒有出現權力傾斜任何一方情況,但沒有用上三權分立的字眼。

在這中國特色天人合一思路底下,政權可以更替,造反可以有理,但國家是永存的。

中美關係非敵非友,特朗普的商人風格,對中國未必無利,有得有失。

現時歐洲政府利用金融手法,把壞賬不斷轉移或者躲藏起來,但這一切都是假象。

斯洛伐克是新絲綢之路的轉運樞紐,現正積極發展及改善基礎設施,為歐亞貨物運輸量的預期增長作好準備。

馬克龍感謝選民信任,並期望為法國寫下新篇章。

在選民眼中,融合的弊病似比好處要多。

全球化讓一些人長期處於貧窮,美國亦有不少「憤中、憤老」,這些都是低下階層的問題,而非選舉問題。

我們亦須緊記,英國脫歐對全球均有影響,因此只是沽售英國資產未必可帶來預期的效果。

「就如多數的政治、民粹議題都是時刻性,但經濟利益是長遠的,市民投票時總會以長遠經濟發展為依歸。」

英國「脫歐公投」日子將近,作為世界大國的英國若真的脫離歐洲,環球經濟牽一髮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