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以生命影響生命,但學生如何從教師的生命中獲取能影響他生命的元素,是教師要深思和努力的。
我從事教育多年,目睹不同的父母對教育的看法,他們對孩子的教導方式,影響孩子最為深遠。很多家長會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尤其品格教育,全部交託學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稚園教育近年面對不同的轉變和挑戰。本文正基於以上種種發展,與各位讀者分享對未來幼稚園教育的一些看法,一起前瞻和思考未來幼稚園教育的路向。
香港家長常說孩子要贏在起跑線,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卻認為要「愛在起跑線」。因為胎兒在母親體內到出生後的十二個月,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和親子關係至為關鍵,家長需要在這段黃金期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照顧。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孟子已提出教育要按兒童的發展心智去施行。可是現今香港的社會普遍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家長們誠惶誠恐去「打造」子女,「學才藝、勤補習、上名校」,令孩子疲於奔命。
「大贏家」在事後多是會感到憂慮、傷心和後悔。這究竟是一時意氣贏了一場較重要,還是停一停,忍一忍,再想一想,然後讓一讓並達至雙贏更為佳呢?
陳美齡博士推出新書《讓孩子面向未來──30堂家長必修課》強勢回歸,給年輕家長提供育兒方法,讓孩子在變化迅猛的社會能與時並進,面對未來。
「贏在起跑線」對於短跑選手是重要的,但生命並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因為要贏馬拉松,需要耐力,需要堅持,需要韌性。
如以現今的標準來說,陳家亮教授應該是典型輸在「起跑線」上的人辦,亦難以想像可以擁有現今的成就。他認為現實根本沒有一條「起跑線」決定未來,年幼以至工作早年,他也敢於作出「另類」的抉擇,開拓人生路。
心靈理應還是很幼稚的小孩,在知道獲派名校學位時,那種雀躍以至「喊爆」之情,是家長價值觀以及期望所促成,但孩子的日子還長呢,這種階段性成果的肯定,是否又有過多誤導呢?
今天,我很相信父母都是不會刻意製造失敗經驗給孩子的,但是我們會否不自覺地製造了失敗經驗給他們呢?
希望下一代快樂地學習,看似平凡不過的要求,今日竟成了奢侈的夢。在改變家長心態和社會氣氛的同時,教育制度就沒有改善空間嗎?
為了要贏在起跑線,為人父母的當然很緊張自己的子女會落後於他人,在他們仍牙牙學語的階段,已為他們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補習和活動,當中也包括一些流行的體育活動。
那麼家校合作是否又可以處理學校催谷學生的情況?顯然是緣木求魚。只要一日有殺校縮班的問題,學校便難以安心,催谷之事實在難免。
縱使我們培養了少數的尖子,更大比率的「隱青」、青少年及兒童的精神病包括情緒困擾、發展失調,或有行為、學習和社交適應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這些年來大幅提升。
孩子應該有個廣闊的天空,不只是學校、家庭,而是超過時間地理和想像的現實,這是閱讀所能帶給他們的寶藏。
如果理不清頭緒,如果沒有章法,那就只能坐地上哭了。
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仍然根深柢固。家長為了免孩子落於人後,選校時便「擇善固執」,這些「排名榜」便成為「指路天書」。
植物在最初兩年的生長期在樹根下面,樹木的高度與根部是成正比的,樹有多高根就有多長。培育學生成長,學校所要做的是鞏固幼苗,免受侵害,幼稚園和初小六年(3-9歲)最重要的塑造期。
雖然社會上日漸對「贏在起跑線上」的摧谷文化有所厭惡,但似乎又拿不出甚麼方法來。試想想如果取消直資及「叩門」制度,將大部分小一學額還原至分區派位。家長還會催谷孩子嗎?
你最關心的不應是所謂的跑贏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達那個地方的路徑。
人生的跑道這麼長,早了起跑會相差多遠?
只要幼師的專業仍然不受尊重,幼教繼續以市場化運作,家長越俎代庖的情況便不會消失。
從日常生活中取教材,然後再仔細分析背後原因,給予他們不同角度,這樣才有助他們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發展。
愉快應該從苦功中獲取,不會從逸樂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