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一眾民企掌舵人會晤,是否預示「國進民退」政策將鬆綁?中美兩國爆發人工智能大戰,中國民營科企能打翻身仗?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為何中國股市長期回報率跟不上GDP增長? 投資人譚新強認為,DeepSeek印證了中國民企和市場的重要性,下一步要打造長期健康牛市。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17日)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雷鼎鳴博士接受本社專訪時指,這是國家明示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特別是科創企業。

譚新強坦言,中國經濟下行已非新聞,更甚的是中國正經歷一個嚴重「信心危機」。他將此歸因於政策力度不到位,而且互相矛盾,讓人覺得決策者欠缺經驗或執行能力,沒有清晰的經濟常識及思維,也沒有足夠勇氣解決問題。

社會上不斷有呼聲,希望政府可以出手「救市」。而政府方面,雖然認為問題的確嚴重,但推出的「救市」措施卻只是杯水車薪,效果並不明顯。

在長遠增長態勢仍在,但商業周期處於下行期,應有何對策?我認為不用太宣傳或刺激消費,而應鼓勵而不是打擊投資。民營企業可帶來巨大活力,要大力表揚成功的民企。

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這個名詞或主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央企股持續出現估值低迷,早年有估值漥地,估值修復,現在卻換來一個更冠冕堂皇的形容而已。

近年有一些民營企業家意興闌珊,這種氣氛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很大,如果不加以扭正,中國的經濟就很快會失去動力,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就會吃虧,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被拖延。

即使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有不少長期向好的因素,2022年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會十分大。在這種形勢下,中央在施政時,宜「使民以時」,讓人民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才可以積累力量。

秉承同一個目標和願景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動力。如果簡單地將奇蹟般的壯舉僅僅歸功於所謂中國政府的「威權主義」,對那些日夜兼程趕造方艙醫院的人和企業來說未免不夠尊重和有失公允。

11日,北京《財新周刊》的封面報道稱:「2021年,將是誕生13年的《反壟斷法》真正『長出牙齒』的一年,互聯網平台反壟斷首當其衝,序幕正式拉開。

每逢年底,內地違約情況真是特別多嗎?無疑,很多企業於年底都需要「籌旗」,應付一系列開支及債務到期要償還。至於今年,問題較大,可能在於經營環境問題,以及太多持份者需要資金。

在改革開放前,大陸有句說話:「做又36,唔做又36」。因為當時的工資一律月薪36元。這樣貌似公平,卻失去了努力的誘因。個人再努力,亦跳不出黨訂出來的條條框框。

深圳特區有國家的政策傾斜,稅低,特權多;別處還不許經營的業務,國家會先開綠燈給深圳。

深圳的發展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按內地的說法是全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種說法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今時今日疫情平息之後內地用什麼方法去刺激經濟,招數並不多,難度也大,比2003年要遠為艱難。

撇除崇尚外國貨因素,筆者一直相信是成事在人,用心創立重要,但用人搞好公司更為重要,搵快錢文化仍然充斥,中國品牌的前景,不是品牌本身,而是創辦人的一顆心。

企業經營持續困難,是內地一個結構性問題,要探討的話,足夠學者寫很多篇論文。國進民退,真的嗎?

內地官方近日就豬價急升問題降溫,好幾次更表明,價格已見部分回落,銷售亦上升,不排除是為更大彈性的貨幣政策鋪路。

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能力拉動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正是因為中國擁有最龐大的中產階層。若以購買力平價去推算,中國的經濟已超越中等收入水平。

內地不選擇劃一向下調整MLF利率,反而另起一個新工具TMLF,到底是純粹照顧中小企,抑或是為免令市場錯誤以為政策徹底寬鬆?

內憂外患,後者當然是指國際貿易戰與壓制中國追求科技知識等事項。內憂是說中國自己主導的政策有失誤。

這幾年政局左轉,回到毛老路。在「講政治」和「黨領導一切」口號下,責令私企設黨委或黨組,總工會委派官員到私企「掛職」,「指導」政治工作,私企的自主性大大削弱,處境也更艱難。

制度難改,但中國仍具備建立成熟市場誠意,少做違反市場行為,其實已是一種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