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芬蘭教育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教師的熱誠、持續的研究與反思,以及有效的教師發展,而過程中要考慮到跨文化的差異及本地化的策略。
讓小孩分辨左右,例如吃飯時知道用的是哪隻手。鼓勵記住左手、右手、左眼、右眼等。遊戲時也多讓他們摸摸自己的左耳、右耳,摸對了就及時表揚,可以加強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不要再拿「像不像」、合不合乎現實和邏輯為衡量孩子作品的標準,因為隨着年齡增長,孩子的認知水準會不斷提高,到了某一階段,把一個東西畫得像,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西西最後一首詩《疲乏》,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會。人來到某個時刻,再也走不動了。眼、耳都累了,腦袋也疲乏了:「千千萬個問號/是非對錯,一直如影隨形/撕裂着你我的神經」。腦袋,一如眼、耳,都想休息了。
在本節訪問中,張五常教授認為只要敢於發問,就能夠打開一道又一道的知識之窗,看到不同景象。此外,他認為人的想像力是電腦無法取替的,所以我們要善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
孩子學習畫畫首先應該注意提高觀察能力,培養孩子學會「看」,就有機會向房間不斷地裝東西。
最重要是孩子自己擁有勇於挑戰的精神及正面而持續學習的心態,而這些精神及心態是可以由後天培養的。
提升兒童創意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成人要從旁配合,鼓勵天馬行空的想法。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小朋友。
建構幸福校園有很多學問,尤其在後疫症時代,校園生活曾經中斷,學習情緒飽受困擾,重建談何容易。
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由遊戲,卻有着強大的力量,幼兒每天在學校及家中自由自在地玩,慢慢便能培養不同的習慣,真正體驗到自由遊戲的好處。
老師和家長都必須花點心思引導,才能讓繪畫成為孩子的終身喜好。不然,在初小之後,大家便會看到很多孩子的興趣轉向工藝、設計、雕塑類型的學習,甚至對藝術創作日漸疏離的普遍現象。
不少研究顯示遊戲對兒童的好處和價值,包括體能發展、社交溝通、思考認知、創意培養、情緒表達、培養專注、學習解難、認識自己、挑戰突破、建立自信等。
「繪畫是伴隨兒童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培育歷程」,所有孩子都有繪畫潛能,但家長可以運用某些「教育策略」去激發它。
曾鳴教授一直是筆者的學習對象,他的書中有很多精闢獨到觀點值得學習,有興趣的讀者請勿錯過這位阿里幕後功臣的著作。
讓孩子愛上大聲地朗讀詩,愛上放膽地寫寫詩,透過閱讀與寫作,孩子的世界將不再一樣,孩子的世界變得更豐盈精彩,生命變得更富活力和樂趣,人生亦必能洋溢出美善和智慧!
嘉孺子──當我們一路陪伴孩子並肩前行,把燈光照到文學的大門外,鼓勵孩子們輕輕的,把門推開。
當孩子在做白日夢時,他大腦會隨意活化某一些神經迴路,若旁邊湊巧有一條原本不相干的迴路,火花一碰撞,兩條神經迴路連接在一起,新的點子就出來了。
無字圖畫書可突破傳統圖書的框架,讓孩子發揮想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愛了圖書,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教育必須超越知識。對於創新人才的教育,有3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知識、好奇心和想像力、價值取向。
大家只須單純地跟隨着文學大師的心靈思路往前行,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行,便一定會成功走進那個花團錦簇、清香四溢的文學花園,在那文學花園中漫步人生!
20年加起來的知識和視野,將還不及閱讀20本精挑細選的好書。不信?附錄列了我的20個選擇,大家可找來一讀,便知我所言非虛。
小學畢業前,孩子是用耳朵來學習語文的。這種學習,主要用來掌握語言節奏;而節奏,正是好語感的基礎。小孩子學語言,先用耳朵,到他年老了,那些美妙的句子,還會在他腦海裏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