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慢氣候變化意味着各國需着力「減碳」, 但此舉卻常讓元首陷入拖累經濟發展的困局。究竟應對氣候問題與經濟發展是否必然對立?國際間能否覓得同時兼顧兩方面,對人類未來發展雙贏之法?

中國政府決心全力推動脫碳化,爭取在2060年前為整個龐大經濟體進行脫碳化。香港所有政策局和部門又應該如何主動配合,全體司局長、高級公務員和規管機構如何投入參與?

後疫情社會發展目標轉向更重視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積極投放資源,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致力推動碳中和,未來天然氣使用量將續提高,料可為城市燃氣企業提供支持。

過去中國汽車行業中外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主要為合資。展望未來,中外企業之間將出現新的合作方式,包括從獨資經營到各種類型的企業合資。客戶需求將隨着供應商的增多而變得更加嚴格,更加激烈的競爭也將顯現。

習近平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顯示即使中美關係存在很大分歧,但在氣候方面還是可以合作,且有利中國對外宣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大型的跨國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在世界不同地區開展業務需要因地制宜,尤其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既存在不少相同之處亦同時存在諸多差異的前提下。企業經營的方式沒有客觀的對與錯,只是不同的場景具有截然不同的條件。

順應市場變化積極思考,向來是企業獲得成功的聰明經營策略,再者企業把經濟利潤與社會效益結合考慮,已是全球化底下不能逆轉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