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期望問責官員和政黨既要互相支持,也要互相制衡,不可以為了達成政治默契而建立起人身依附關係。這現象積重難返,最突出就表現在土地、權力和資本互相掩護的三角關係,長期如此,成為深層次矛盾,糾纏不清難解。
財多好辦事,香港這幾年相當困難但仍可捱得過去,皆因財政充裕。過去積累下來的儲備,在困難時不用,還待何時?再派「無條件基本收入」,財政司長還要考慮什麼?
今年是兒童發展配對基金連續第12年舉辦「聖誕頌歌節」,60多隊由官、商、民各界組成的頌歌隊在12月11至25日期間,在香港不同地點頌歌,為市民送上祝福,希望喚起大眾對香港基層下代的關注。
全球化迅速連結世界,其實是各國開放和自信、平等與尊重的產物。我們如何開放國界,敞開心扉,學習新的東西,尊重不同的文明,平等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他者,在這樣一個衝突的時代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失序和失衡的時代,如果我們聚焦於平衡,其實不需要刻意再去追求什麼樣的模式,而應該關注這個模式本身是不是真的能夠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自由,能不能讓每一個人參與到我們的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之中。
日前政府公布貧窮着重的是宣揚政府扶貧的力度,所以市民只知道政府幫助了110萬市民脫貧,但他們為什麼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政府的脫貧措施又能否令他們以後不再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這些都不能從《報告》中找到答案。
中國共產黨提出共同富裕,這當然合乎憲法和配合國情;在西方社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這也是促進人類福祉的崇高目標和偉大實驗。
經濟大師佛利民曾指出,就算政客官員人人大公無私,也不會改變社會。民選的政府要花言巧語才能維持政權,政客官僚的才幹高低取決於其能言善道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但不會點石成金,還可能點石成糞。
中大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在中大大灣區論壇上回顧中大(深圳)的成立過程,認為中大可以為大灣區增加學位供應,達到研究同質化,促進大灣區繼續發展和經濟一體化。
在香港壯大中產階層,建設一個橄欖型社會,難道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嗎?
不少聲音認為《施政報告》是林鄭競逐連任的功課。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出,施政報告能配合國家發展政策,為香港前路鋪墊,是值得讚賞的。另一方面,香港貧富懸殊,堅尼系數屢創新高,未見解決方案,實在令人失望。
今天,我嘗試先從國際層面去分析一下,為何一度沒落的社會主義事業,可以重現生命力。
香港三大支柱行業僱員流失的比率,並未由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所應致力發展的高科技知識密集行業補上,反而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落入收入較低的服務業之中,尤其是零售和個人服務。
中央提出共同富裕政策引起外界關注。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出,中國出現貧富懸殊、社會內需不足,中央希望經濟得益讓人人分享,並汲取資本主義的經驗教訓。
在共同富裕問題上,政府瀆職失責,21%的人口仍在貧窮線下,是香港的恥辱。在即將推出的《施政報告》中,會有幾個段落回應這個舉國目標?
1950年代以來的「共產風」歷史告訴世人:官方低價「贖買」民間資產,用其他經濟犯罪、刑事罪行以至政治理由扣大帽子,事例屢見不鮮。
筆者認同城大校長郭位教授的說法,要接受新人事新動力、勇於推動創新、促進創新轉型等。創新,可以擴大及鞏固社會中產階層,有效紓緩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
貧富懸殊加上樓價高飛,這些都很可能是躺平主義在內地興起的原因。放眼世界,這些背景因素並不是內地獨有,亦有研究發現歐美等地的躺平主義早有興起的跡象,而這躺平主義更似有男女之別。
前任政府以地產商是最大的納稅人,因此也接受了商業由商人運作的錯誤概念,因為商人要謀取最大利益是天公地義之事,結果一定是大資本家有先天優勢,打勝小資本家,小資本家又勝於一般創業人士。
如今,幾乎所有的人都認識到美國社會貧富懸殊是美國走向民粹的根源,也是特朗普四年前得以上台的主要原因。不僅拜登政府束手無策,而且在盛產經濟學家的美國也沒有任何人提出一套良方,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裏?
如果美國大選再爆冷,在特朗普任內要重新團結當然希望不大,但即使拜登大熱勝出,他又能否實踐競選承諾,把已極度撕裂的美國社會重新團結?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教育出現新常態。「停課不停學」,讓全港師生進入了網絡課堂世界裏面。
疫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及文化,並且會考驗政府的應變能力,很多以前被認為天方夜譚的政策,可能都會有人提出要求政府施行。
在去全球化、供應鏈碎片化、機械人取代發達國家工人的趨勢下,環球經濟發展將會疲弱,貧富懸殊會持續惡化,希望不至釀成下一場全球災難。
行動上富起來的人,他們會利用這段時整理自己所學,透過在家沒有課堂的時間,利用網上的資源作更深入的探知,利用因為疫情而免費開放的學習資源,探究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的生涯規劃。
香港的經濟自由指數連續25年名列第一,今年首次跌至第二。但另一個全球第一,香港肯定確保不失:在全球所有人均GDP不少於兩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堅尼系數稱冠。
經歷過今次風波,不少社會人士及建測規園業界,都認為政府有必要就香港的鐵路服務及系統,以至整體的公共集體運輸發展策略發等等,進行全面和深入的檢討。
今天的中國,儘管同時面臨財富創造和分配的問題,但主要的問題仍然是財富的創造,而非分配。
梁錦松、鄧希煒指出,中美博弈本可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 ,促使不少生活在美國及內地的人才轉到香港發展,但近期香港的局勢卻可能令他們卻步。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妥協不是一定要放棄原則,而是透過退讓和協商取得暫時的共識。所以妥協是任何一場運動以及實現目標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