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600多年的畫面,特寫鏡頭的焦點:一隅中的祖孫互動。剖析出清醒的美醜認知,構成故事想象的空間,彌足珍貴的天倫映照,讓觀者觸摸到人性的溫度。
杜勒一生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見證歐洲從封建走向現代,推動多種藝術與商業創新。他的一生,就是這個革命性大時代的縮影。
上文跟大家簡略介紹了伊森海姆祭壇畫的社會背景與功能,跟三層畫面的大約內容。因每一層畫面豐富,本文跟大家逐層細看這一組「日耳曼的西斯汀教堂」畫。
三位文藝復興大師各擅勝場,達文西代表智力美,米高安哲羅代表情感美,拉斐爾代表感官之美。光選美感,拉斐爾肯定勝出。
拉斐爾的《西斯汀聖母》對後世藝術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大家可能較少看到這幅畫,但肯定看過裏面的兩位小天使 。
米高安哲羅繪畫的《創世紀》成為世界名畫,但他以雕刻家自居,認為雕刻是最高藝術,本文為大家介紹他的雕刻作品。
今期介紹米高安哲羅西斯汀教堂天花畫裏,初期繪畫的中心畫,與停工一年後重新規劃的畫作的對比。
因為沒受正規教育,沒有條條框框,反而開闊了達文西的思維。他不對學術權威低頭,敢於挑戰既有知識。
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突破與可貴,在於能夠平衡好像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藝術成分——理性與現實、神聖與世俗、動與靜、平面與立體、線條與顏色等,把它們和諧融合,天衣無縫。
《蒙娜麗莎》與《最後晚餐》的故事大家應該聽得多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幅達文西較少為人談論的畫作《聖安娜與聖母子》。
沒有藝術家不是經過刻苦的技巧訓練和不斷創作,才能獨樹一幟;也沒有科學家不是經過艱苦和枯燥的實驗,才能在不同領域上有所發現和創新,所以沒能「得把口」,不善交際,喜歡獨處,可能就是他們成功的最起碼條件。
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之際,這位藝術家的筆記本也經歷了一次復興,歐洲各地博物館紛紛換上了達文西手稿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