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行,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都是從觀察內心,由了解緣起性空、放下小我(我執)開始。
學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眾生服務,一定要先破除小我的障礙。好像一隻雛雞必須啄破蛋殼,才能脫殼而出,然後從小雞長成大雞,繼續延續新生命。
不管對名也好、對利也好、對情也好,感受到內心對任何東西的欲望升起時,先覺察它的存在,不去抗拒,接着感受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滿足這個欲望?會否有人因此而受損害?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溝通,千萬不要在事情還未清楚時,就覺得是別人的錯。
有人問我的攝影風格是什麼?其實我沒有風格,如果真的要說的話,就是自然,我的風格只是隨順自然一直地變。假如太著重個人風格,就像修行時放不下自我的執著,會容易變成固步自封,很難更進一步。
學佛禪修只學不練是永遠無法獲得佛法帶給我們真正的利益的。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必須要用心投入,效果才會發揮得更好。
在對一切事物的執着之中,自我的執着是最難覺察到的。
平常的人都是放大自己,如果讓人看起來不舒服,那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放得太大了,而心胸卻狹窄不堪。其實人應該縮小自我,而心要不斷地擴大,乃至能包容普天之下的眾生。
假如老是覺得自己做不到而不起步,便永遠也不能到。這令我想起曾經聽過的一個故事。
有些人窮盡一生精力鑽研佛學,三藏十二部讀到滾瓜爛熟,瑯瑯上口,佛法說得頭頭是道,但卻沒有切實修行。
學佛的正知見,就是不刻意追求任何成就;簡單來說就是重視過程,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而不要執着結果。這樣的話,就不會被害怕失敗的情緒困擾,只是專心一意去做,成功的機會反而會大很多。
經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自己修行自己得,自己做的功德自己受用,不要等到身後讓子孫替你做。
善惡還是在我們的一念心,要怎樣修正自己的言行,怎樣保護眾生,使之避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這都是我們的責任。學佛沒有其他,就是「守護一念心」,所以,還是要多用心!
有些人平時看似很放鬆,其實一直有着時刻覺察的心,不會因為外在環境而放逸或迷失自己,也不會因為執着而表現得過分投入,看起來安住平穩,這就是將禪法運用在生活當中。
為什麼禪宗要以心傳心?就是因為很多道理無論怎樣講,都不能百分之百說得清楚,學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實際的體驗,而不只是聽來的理論。
僧團除了傳法,還有團結信眾,和顯示人和的典範作用,因為人有很多習性,有群組就有人事問題和煩惱。
千萬不要以為收到祝福,你們就會得到健康、開心、幸福和財富,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人生無常,免不了生、老、病、死。過了一天,表示我們的生命已減少一天。因此,我們不能讓時日空過,而要好好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雖然學佛的人大部分都會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但是很多人都是知易行難的。
現在活在一個充滿分化甚至是撕裂的社會氣氛之下,一個煩惱熾熱的環境的形成,是社群的共業,作為一分子,大家都難脫與這個因果的關係。
你應該讓父母放心,萬萬不可讓幾十年的感情就這樣喪失掉,忘記父母的恩情,那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想減低自我意識,就必須在「想」上作調理、提昇,這樣在行為上我們才能有所改變。「簡單來說,便是在做出行為之前,我們要想想做的這個行為,對自己及他人會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