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民坦言,12年就像一個修行的過程,從而帶動心靈的提升,可以碰到這個機會,接觸到一個偉大的靈魂,她心存感激。
敦煌和故宮是中國文化中高水平的原料。現在香港人得以近距離接觸敦煌和故宮的文化藝術,香港不能再錯過機會了。香港懂不懂怎樣借機脫胎換骨呢?
600年故宮傳承中華5000年文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賀禮,亦是向世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一個對外窗口。香港故宮必能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並促進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對話。
王安憶去年的一篇文章——《朝聖》,開篇就是一句:「去博物館看名畫名作,很像朝聖」,這句話,莫名地就撩動了我這麽多年在世界各地參觀美術館的種種回憶。藝術大概是將來唯一幾艘能普渡我們人類的方舟之一。
莫里斯教授在中國的第二次「登山」,是前面提到的4月17日下午登頤和園的萬壽山。他登山時,腰桿挺直,腳底生風,實在不像一位61歲的人。
要吸引觀光客,我們得有文化,飲食是一個,戲劇是另一個。
回想兩年前,香港開始盛行一種小玩兒——秘密花園填色畫冊,不論是辦公室女郎(OL)、一般的家庭主婦、學生少女等都通通化身為秘密花園的園丁,一有空檔時間便在家或在午膳時間在辦公室密密地填色。人人都迷上了這一本填色畫冊,街上也賣到成行成市。這個填色畫冊玩兒成為熱潮,有藝術治療師曾解釋填色具有治癒力,因為都市人精神壓力大,容易感覺緊張和焦慮,這些情況都是大腦內的杏仁核發出的訊號所致。《秘密花園》填色畫冊內存有蔓陀螺、禪修畫的構圖,藝術治療中都會用到相類近的工具。藝術治療師亦指出藝術治療會較強調創作和表達,單單填色畫冊未必能完全達到治療的效果。 書法初衷是陶冶心靈 作為典型的都市人,日常的學校工作的確使人精神壓力大,容易感覺緊張。兩年前我並沒有選擇參與作為小園丁的熱潮。反之,我選擇了一種集中國文化、藝術、創作和表達的玩兒——中國書法。開始學習時,只是想學一門玩兒陶冶心靈,隨意的就在家附近的畫室報了成人書法班,上課後才知道班中只得我一位成年人。轉眼間,也快學習了差不多兩年了,由我一位到現在三位同學了。未正式接觸書法前,我也只視書法為中國文化版的秘密花園畫冊而已。但學習久了,才發現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絶對是一門學問。學習過程中發現單是在紙、筆、墨、印章、裝裱的製作及選材上,已可算上是一個文憑課程的內容。紙有生與熟之分,當中吸墨的程度不一,適合不同的使用者。筆從選擇不同類型的毛到筆的製成,過程手工精細講究,亦分不同的筆性。磨墨的過程是學習定靜的功夫,而墨來自硯,硯更具有收藏及投資價值。印章雕刻及裝裱技術,更是中華文化的一門藝術。書法用的碑帖,字裡的文章能令人感動,而碑與帖也存在着南北兩方的文化,字裏行間的傳頌、書牘信札和詩人的抒情表達也很有學習及鑑賞的價值。書法在中華文化歷史中源遠流長,蘊含數以千計的文化遺跡,既是我們民族遺產,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學習書法的初衷是陶冶心靈,希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讓心靈能獲得休息和舒展的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不經意地發現了學習書法的神奇效用。每星期上課及練字用上差不多兩個小時,在臨碑帖的過程中,讓自己全然放下心中煩憂及忙碌的生活步伐,專心一致抄寫及思考碑帖或詩詞內容。每次學習新碑帖的初期,總會有未能盡善及不足之處,要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並透過反覆的失敗和嘗試才有進步,還要學懂平靜地欣賞別人和自己的優點,與及積極面對的求進心態。每一次工作感到疲累乏力時,這一小時的心靈洗滌,成為了心靈更新的良藥,那種神奇的效用,讀者們嘗試過後便能深深體會。 不論學習中國書法、茶道或是剪紙,當中都包括了心靈的治療(Therapy)、欣賞和鑑賞(Appreciation)、文化學習(Culture)和學問(Knowledge),就讓我稱它為「TACK教育」。社交網站內有時充塞着對社會和生活的控訴,內容令人厭煩,同時也充滿負能量。都市人與其花一小時在網絡中收集負能量,倒不如嘗試逛逛這個中國文化的秘密花園——中國書法,給心靈來一個SPA。家長們也可考慮除了那些入學需要的課外活動外,也讓孩子接觸這些「TACK教育」,為他們的心靈打下防疫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