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過去數十年中國之所以發展那麼快,和單邊開放政策分不開。這種發展模式和之前的英國和美國的發展經驗有趨同的一面。這些國家都是根據自身需要實行單邊開放政策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表示,目前逆全球化風潮或將延續10至20年,國際秩序大致呈去中心化狀態,西方社會將被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之爭所困。
香港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認為,香港回歸後重政治而輕經濟,而經濟又過於依賴房地產,喻港人切勿停留在歷史的回憶,要改變不屬於此地的心態。
香港經濟興旺不可持續的問題出在哪裏?好明顯是香港沒有長期的土地發展計劃,現時經濟變差,便暫緩所有造地方案。他擔心若然今天不開始造地,當經濟好轉時,土地價錢必定貴。
美國若要退場,是會有成本的,她也會喪失不少現時擁有的特權。當然,她也可選擇不太極端、較為倚重自己的自力更生,而不是全面脫鈎,否則美國民生用品的價格必會大升,美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會大跌。
中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為發達經濟體?通過對發達經濟體及長期面臨發展問題的經濟體的比較分析,作者提煉了一個新的概念,即「中等技術陷阱」。
世界各國正在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香港應同步加快數字化發展,有必要以「數字香港」頂層規劃,推動香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隨着世界局勢的改變,一個多極世界將會大概率出現,而中國在這個新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將會日益重要。在多極世界中,中國人要履行的責任和執行的工作將會更多。
今天的全球化源於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在地理上的距離愈來愈短了,而且不同文化的衝擊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但類似一戰之後的「逆全球化」是否可能發生?
中國政府和人民不能只從中國看周邊,也要從周邊看中國。周邊國家所看到的不單是領土主權之爭,也會擔心強國強軍的中國會否成為一個擴張型的新帝國霸權。
近月中國新冠確診個案再度上升,引發疫情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的關注。到底動態清零是否可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西方經濟制裁不絕,中國要在逆全球化時代、疫情雙重打擊下,需要努力自保。
港人寄希望於新一屆的特區政府,與及由愛國者組成的治港團隊,能夠在堅守愛國立場的前提下,保持和西方世界互動共融,兼容並包,堅持開放,走全球一體化的道路,為祖國捍衛南大門引進颯颯西風的一扇窗。
隨着疫情的發展,中藥治療病情出現了良好的療效,疫苗開發及相應的生物識別技術等打開了難得的爆發性發展空間。由於疫情受到出行限制,互聯網相關行業將獲得新一輪的蓬勃發展機會。
香港雖然一直沒有參與RCEP的談判,目前也不是RCEP的成員,但RCEP對香港非常重要。除了地緣、政治、經濟的緊密關係外,RCEP成員國也是香港的重要貿易夥伴,可增添我們的金融業競爭力。
疫情初期,大量專家學者提出中國可能面對的「去中國化」和「逆全球化」並沒有發生,相反,隨着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和疫情在國內的緩和,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舊信心十足。
拜登宣布當選美國總統後,在中國不再是選舉議題和沒有選舉壓力的情況下,他應該會對多年來遏制中國的政策作出檢討,認真評估其成敗利害得失。
香港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認為,要是西方社會不改變只重個體的哲學信念,一定要出大事。美國一直都在逼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他認為千萬不要開放,反而中國將來有一天有可能成為美國的救星。
香港交易所剛剛與明晟(MSCI)簽訂協定,獲得未來十年授權在香港推出一系列MSCI亞洲和新興市場指數的期貨及期權產品。這意味着我們連接全球的國際化戰略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這個「超全球化」的時代裏,全球跨境貨物,人員和資本流動的速度和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鐘擺已經擺向了另一邊,從70年代開始的最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已經終結。
當中國愈來愈接近恢復其於人類歷史舞台的中心地位時,面臨的挑戰必然愈大,戰略情勢也必然更險惡與複雜。
從長遠看,不應當把經濟民族主義視為負面的東西,更不是後退,而是要利用這段時間,通過內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強化自己的制度競爭能力,為了未來更好、更有效的發展。
貿易戰持續僵持,連帶影響全球投資風向。短短20年內,中國竟已搖身一變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反全球化的趨勢也是近年才醞釀成形,對於亞洲的影響不會很大。
先將自己的答案告訴大家:我認為特朗普上任對中國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比希拉莉擔任總統要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