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在有家傭幫助的情況下仍嘗試為孩子培養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為未來的獨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的未來鋪平道路。
當孩子們培養了良好的責任感,亦訓練了應有的自理能力,他們腦部的執行功能亦得以鍛鍊。因此,做家務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也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幼兒教育已然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許,這就是生命本身。但無論如何,我知道,我愛孩子,故將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
孩子漸長,他定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決定,請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一般中學生職場實習以觀察及體驗為主,一般只能負責接待、行政支援、文書處理等支援性角色,這次實習學生有機會參與創作項目,甚至可以負責小項目,參與智慧型的生產項目,滿足感很大。
在本節訪問中,張五常教授認為只要敢於發問,就能夠打開一道又一道的知識之窗,看到不同景象。此外,他認為人的想像力是電腦無法取替的,所以我們要善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
或許疫情期間造就了不少家庭相聚的時間,但若不留意一些細節,亦可能會造成家庭的緊張與壓力。教養孩童並非易事,但可以是樂事。我們都需要用心去建立每位孩子的成長。
鍾嶸《詩品》論曰:「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陶淵明之隱之逸,乃政治環境使然,假如不是亂世,不是改朝換代,他又怎會隱忍於廬山腳下當一農民?
校園狗狗大使除了為學生帶來樂趣外,也的確帶給我很多新的體驗,以及讓我了解學生生活及想法的機會。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關愛中成長、享受學習,擁有知識、技能和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才,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整個教育體系,或學校系統,甚至推廣到社會,有幾多人珍視班主任的工作呢?
「洪門宴」事件掀起軒然大波,令我想起《晏子之御》這篇古文。全篇僅128個字,卻意涵深刻,發人深省,對如今之本地政局,這篇2500年前的經典文章並未過時,仍具參考價值。
半日的聖誕派對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讓他們發揮自己所長、培養責任感、建立英語及帶遊戲的信心,同時培養學生的彈性及應變能力。
凡是從小就好動勤勞,常參與家務的孩子,長大了多不怕苦,能吃苦,獨立而有主見,能自律自謀,主動上進,樂於助人,辦起事來能幹有效率!
懷着團結香港共同關注及培養品格特質的抱負,Christine於2016年成立了品格教育協會,致力為香港的持續品格教育出一分力。
讓孩子分擔家務並不是「他們幫助父母做家務」,家中的事務應該是家中每個人的責任,孩子作為家庭成員,從小應該有意識盡自己的責任,習慣分擔一些能力所及的家務,是成長的黃金機會。
一項可以在特殊又漫長的假期,大家在家中與子女一同進行的益智活動,還具有多元化的學習元素,就是進行年度盤點家中物品。
疫症衝擊多月,雖然現時似有緩和跡象,可是切勿掉以輕心,因為情況可以急劇改變,隨時再次面臨下一輪疫症,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準備迎接不能掌握的挑戰?
停課不停學,早已從口號漸變成教學新模式;電子平台和網絡亦從輔助進佔成為主力教學的場所。但停課期內學生在家要自學,那應該學什麼?
新春伊始,武漢出現的新型病毒肺炎爆發轉瞬間全球流竄變成跨地域世紀疫症。本地因為沉浸在社運熱潮而失去警覺先機,面對疫情日趨嚴峻,社會再次因種種爭拗而出現擾動!
當年的獅子山下已是過時的神話,再也代表不了香港,至少新一代港人無法代入那個想像。何處再尋找到足以振奮市民、具有共識的香港精神?
若果孩子能從小實踐良好習慣,漸漸把這些行為內化,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將來就可以為更大的事情去作出承擔。
我們有很多工作,不是沒有能力做好,而是沒有責任感,沒有用心去做,沒有完全落實,也就欠缺執行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時擁有所有的東西,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面對取捨。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和思考習慣,孩子將來在重大選擇時就有自己的明確目標,愈早有目標的人,成功的幾率愈大。
品德教育是任重道遠的文明工程,它的主題不應止於為眼前的和諧安穩而服務,更要通權達變,尊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差異,達致個體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雖然每位學生只分得到幾顆很小的菜,但他們都非常開心和滿足。畢竟,他們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可以給媽媽煮來吃,也許會覺得特別美味。
小四或小五的時侯實行按學習成績分班,分成「精英班」和「普通班」,但這個方法頗富爭議性。
專家認為父母閱讀文本要有戲劇感,不時要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因為關鍵在孩子注視你的表情和聲調時,那種互動才有影響力。
責任感不孕的原因,除了家庭的因素外,也有社會的氣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