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戰火紛飛,人心惶惶,如戰國之勢,以禮治國,實有其方法,避免飛機轟炸、暗殺領袖等卑劣的行為!
「明月幾時有?」我們沒有忘記900年前的蘇軾,經典的文學作品有着抗衰老的特異功能,在中秋佳節思念親人之際,〈水調歌頭〉必然載譽而來。蘇軾、蘇轍的兄弟之情,將會一直感動人心,淪肌浹髓。
禮儀是包羅萬象的言行舉止,必須是能被接受、感覺舒服,而不是古板嚴肅,必須從生活當中去學習與實踐。
輩分,在華人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家族、機構、官場、學術界都是如此。
2600多年前的簡單道理,到了現在,反而很多為政者仍然不明白,沒有權力社會責任觀念,弄至民不聊生,挑起民怨,引發騷亂。
對中國來說,要構建社會信任,更為重要的是要回到「人」的概念。
一宗旅遊的小糾紛,就扯到「大國公民」的尊嚴,罵罵「小國瑞典」如何如何,反而加深糾結,妨礙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部分陸客的個人素質偏低,是最應反思之處。
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
中國文明延續數千年背後有諸多原因,但「史」的延續無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史」不能延續下去, 文明又如何能夠延續下去?更不用說是文明的復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