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禪宗

佛度有緣人
作者:常霖法師2024-05-14
所謂「佛度有緣人」,說的並不是佛陀有分別心,而是那些「無緣眾生」不肯接受幫助而已。
禪師說法的故事
作者:常霖法師2021-07-20
禪宗重在實證,不在空談,正所謂「說法不在嘴,開悟不在腿」,因此禪師說得再多,禪眾聽得再多,用處都是不大的,聽得過多還容易陷入對佛法知識上的執着,反而是一種障礙。
茶道前世之喫茶去
作者:文相濡2021-02-25
廣府人不說喫茶,愛說飲茶,如果大家說喫茶,有古雅之風。當中又蘊含什麼意義?
受戒的故事
作者:常霖法師2020-11-03
一般人做人處世的方法,都是投機取巧,賣弄小聰明,而不是老老實實地幹。這個故事除了有趣之外,其實還包含了很深的禪意。
「覺醒」本來面目
作者:李焯芬2020-08-30
如果把不同顏色的水經過淨化處理,或把一杯污泥濁水靜靜地放一會兒,污水就會慢慢沉澱下來,小石子的「本來面目」便會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不是詩人莫獻詩
作者:常霖法師2020-08-04
禪宗有兩句說話:「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意思是遇上懂得欣賞劍的劍客,便應該把劍拿出來分享;遇到不懂詩詞歌賦的人,就不要勉強別人欣賞詩詞。
學佛的正知見
作者:常霖法師2020-06-30
學佛的正知見,就是不刻意追求任何成就;簡單來說就是重視過程,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而不要執着結果。這樣的話,就不會被害怕失敗的情緒困擾,只是專心一意去做,成功的機會反而會大很多。
參禪用功
作者:常霖法師2020-05-19
我始終認為,要被嚴厲的教法來逼才不偷懶,其實對修行是幫助不大的,只要禪修出堂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就會恢復原狀了。
真正體會活在當下的意義
作者:馮孝忠2020-05-09
佛教如實觀是一種深層次的客觀,學習在生老病死四苦中解脫,明白生命的風險和無常,所以會認真了解疫情和評估風險,以便作出適度預防,以平常心持正面的生活態度。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作者:常霖法師2020-03-31
為什麼禪宗要以心傳心?就是因為很多道理無論怎樣講,都不能百分之百說得清楚,學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實際的體驗,而不只是聽來的理論。
器材不是最重要
作者:常霖法師2020-02-25
有不少人誤以為,好的照片必須靠昂貴的器材才能拍得到。其實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就算拿着樹枝在沙地上,也照樣寫得一手好字。
最高的攝影技術
作者:常霖法師2019-12-10
在攝影方面,本來不曉得自己體悟的理論是跟禪宗很相應的,譬如說「最高的攝影技術是忘記技術」,意思是熟能生巧。
呼吸方法淺釋:佛家靜法、動法及其他
作者:朱鶴亭2019-11-17
流傳於民間,盛行於歷朝的養生功法,有「華佗五禽戲」、「八段錦」和「易筋經」等。
認識死亡真意
作者:馮孝忠2019-11-03
近來讀到法忍法師一篇〈淺說西藏生死書〉的文章,原來書的用意是要通過人面對死亡,感覺到世事無常,人也無常,所以一切都不值得留戀,就能放下,不再執着,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在印度,遇見佛陀
作者:常霖法師2019-08-27
以前有許多次旅遊經驗,但這趟印度之旅,和之前任何一次旅行都不同,因為當時已準備出家,這個旅程可以說是師父出的一道試題,也是給我一個機會來測試出家的想法,是否出於一時興起的決定?
加數和減數
作者:常霖法師2019-07-30
禪宗的修行方法是一門減數,不是加數,千萬不要再不斷追求學些新的東西,希望得到更多。
沒有對或錯
作者:常霖法師2019-07-09
很多時候我們修行都是想得太多,反而無法了解簡單的真相,其實只要放輕鬆一點,效果會更好。
應用佛學︰中年需喜捨、知足
作者:馮孝忠2019-04-19
其實理想及目標都是我們的心制定的,《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不妨探討佛學裏的多種調心方法能否疏導負面情緒,嘗試讀經和去一些佛教道場參加禪修或是念佛共修。
信‧解‧悟‧修‧行 實踐先?還是明道先?
作者:馮孝忠2019-02-06
日漸頻繁的天然災難,有多少因素是來自我們的貪慾,破壞了大自然固有生態的因果呢?
佛陀悟了什麼?
作者:劉迺強2018-02-06
禪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這得從釋迦如何開悟成佛說起。
不是有空才修行和去聽聞佛智
作者:馮孝忠2017-12-05
很多人參加團體舉辦的覺醒研習班,參加後感到安靜平和,但之後難以將學過的智慧融入生活。
蕭天石:禪宗傳佛心印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8-28
禪宗一門,為我國佛教中之一革新派,旨在傳佛心印。
多靠近命好的人,你的命也會愈來愈好!
作者:淨空法師2017-08-25
佛法是心法,要在心上下功夫,很多人會關注外在的因果,會懺悔自己殺業,不小心踩死螞蟻蟑螂都會懺悔。
一流人才何處去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7-17
如果一個社會多數人去學仙學道,就是亡國崩潰的開始,史有明鑒,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