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三國志》中與關羽相關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極其忠誠,比如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二是非常守信,比如他透過斬殺顏良來表達對曹操寬宏大量的感激之情。
筆者認為,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雖然曹操也有不少缺點,也有不少受人非議的地方。
古人詠「月」的詩句真俯拾即是。或白描,或比喻,或託興,都寫得如此優美動人。
在今日香港,出書不容易,出一本香港作者寫的分析中國文化的英文書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不得不佩服香港商務印書館的膽識,以及對說好中國故事的承擔。
時至21世紀,北約就是曹操,烏克蘭就是荆州。北約東擴,取荆州就危及江東安全,所以江東就是俄羅斯,孫權就是普京,而赤壁一戰,就是取頓巴斯,結果如何?
美國人崇尚無約制的自由,贏者通吃,敗者只能流落街頭,由自由促進競爭,由競爭製造輸家,反壟斷法已名存實亡,只有更多的合併,貧富只能更懸殊。
面向東方,吸收朝暉之精華,通達肺、心、三焦之血氣,十指井穴之經氣,開豁七竅,貫通氣血之輸布流注,可滋濡肌膚衛表,可養育官竅氣機。
曾子以孝聞名於世,又曾編纂《孝經》,為何孔門內德科榜上無名呢?
羅貫中《三國演義》文筆之妙,到底是天生其才,還是承前人之智?待筆者為你娓娓道來。
禮讓不爭被視為達致社會和諧的重要修養或韜略。這亦是虛擬的「孔融讓梨」寫入〈三字經〉作為童蒙訓勉的原因之一。
一般人對曹操的印象,大抵都是從《三國演義》那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形象中得來,不過,與此同時,歷代文學評論家對曹操詩歌卻多有正評。
成長教育經常面對兩難抉擇——寵壞了的孩子固然不少,但四肢貼上種種教條、腦袋蓋上重重封印的青春比比皆是。怎樣釋放他們的才華,璀璨地成全他們的個性,是教育界永遠的迷思。
曹操揮軍南下,熟悉三國歷史的人也知道,當時江東集團內部分為投降派和主戰派。這兩種代表年長與年輕兩代人的政治路線的碰撞,與目前香港兩代人對國家與政治的取態與看法,可謂如出一轍。
假如林鄭的形象與處事作風不是那麼易為人詬病,又怎會惹來200萬人上街,人們對她的憤怒甚至超過反修例本身?
赤壁之戰所發動的火攻,是否就像電影與小說中所描述般,足以徹底地摧毀曹軍,由此決定整個戰局的成敗?其實在這件事上面,還存在着不少可以爭議之處。
「知人」,「其本在知己,其極在知天」。讀歷史要從這個角度來讀才有大好處,才能知道自己的舞台,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