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界暱稱伊利沙伯醫院(QE)為鬧市戰地醫院,因駐守油尖旺,接下不少大型災難如嘉里火警、巴士意外、世紀疫症。她與市民出生入死一甲子,見證着急症科成熟、三合一盆骨手術讓重症創傷者活着回來覆診,創造奇蹟。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同意,政府要削減財赤,如何在各項社會服務開源和節流,至關重要。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一書帶讀者進急症室的世界,看急症科醫生如何爭分奪秒,在生死邊緣拯救生命。4位參與撰寫本書的作者現身說法,從歷史和經驗的角度,分享香港急症科醫生的故事。
本港新增3629宗新冠病毒確診,當中3627宗為本地病例,但初步確診個案則上升至7600多宗。
勤快,分秒必爭的工作效率,是我們香港人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不然,香港的經濟地位怎能在世界爭得一席位?我們的優越更不僅於此,還有關愛互助精神,使人難忘溫暖之都。
輸入醫生本來已是一件難事,好的醫生到處都可找到有優厚報酬的工作,要花費大氣力才能吸引他們到香港工作,但香港卻反其道而行,資深醫生要考試後從低做起,卓越的名醫怎會來乞食?
其實解決專業人手的人力問題,不一定從該專業去解決。香港醫療系統內人手緊張問題,若有其他的支援人員如物理治療師、營養師、中醫、脊醫,公共衛生學人員去幫忙,一定收極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