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史教育中心

2024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啟動
作者:何漢權2024-11-07
本年度的歷史人物選舉,以國安為主線,主題為護疆守土·安國惠民。整個選舉活動共分3部分,為投票活動、專題研習比賽以及舞台劇公演,開放予全港學校師生參與。
中國歷代GDP與人口關係怎拆解
作者:雷鼎鳴2024-09-12
我們若把GDP與人口作一比較,容易見到兩者關係密切,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之前。兩者互動的模式大致如下:生產力若有進步,食物產量增加,可使社會支持到多些人不用生產,只是讀書搞文化,那個時期的文化會十分燦爛。
何漢權X陳謳明:教育實踐情義在心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3
何漢權校長直言,港英時期香港中學「精英」課程的設計,至今未改。「冇命冇運」的考生,一旦在試場「發試瘟」,成績便危危乎。連小學也分banding,這種設計,相對於目前的普及教育,無疑有很大落差。
心眼 空山 靈雨
作者:何漢權2024-07-19
不要以局外人看自己的國家歷史文化,如是,只能屬到此打卡一遊,無法有較深的感受。因此,必須要用主人翁心態,看待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歷史文化,增潤代代傳承的民族與文化認同。
悠悠天地心
作者:何漢權2024-07-12
悠悠館將設立有關律敦治先生及其家族生平的展覽,亦會包括巴斯人在香港的發展及貢獻。由此,國史教育中心將向到訪者介紹巴斯文化如何與中華文化融合,成為推廣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良機。
《空山印深情・王維》演繹「詩佛」禪意人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05
誠如國史教育中心何漢權校長所言,一齣舞台劇,最難得的是集合專業演員、學校老師、大學、中學及小學生同台演一齣戲,而這也是國史教育中心歷史舞台劇的特色。
空山印深情・王維
作者:何漢權2024-06-28
五千多年的不滅時光,盛載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與優秀。透過歷史人物的戲劇演出,用心眼觀賞,確然可以產生「三親」的重要作用,此即親歷,親見,親聞。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完成
作者:何漢權2024-05-10
中國學問傳統本是文史哲不分家,該教材適用性相當廣泛,高中、初中的中史學習,固然可用,視頻深入淺出,重點突出。相信,對小學認識中國歷史常識也產生作用。
鼎鼎大名的王羲之竟輸了給王維!
作者:陳家偉2024-01-08
雖然王維有「詩佛」的雅號,但詩壇的地位和成就遠遠未及「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二人。今次勝出,實在是可吐氣揚眉了。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 唐朝詩人王維高票當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05
2023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主題環繞藝術動能,以「怡情審美,永續動能」為思考方向,由專家學者推舉5位歷史人物。選票首次突破10萬,結果由王維以36009票高票當選2003年度中國歷史人物。
香港中國學術人文川流計劃
作者:何漢權2024-01-04
「川流」計劃的初衷,是以師生為本的前線立場與視覺,推動三國(國史、國學、國情)學問及價值。隨着「川流」計劃開展與互動,人文精神,涓涓細流,家國情懷,各按校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最大得益就是學生。
文化好 古文好 中文好
作者:劉鴻輝2023-10-27
《莊子》有謂:「得意而忘言」,說明言與意,實為表裏關係。同理,要學好古文,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向來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這道門檻確實要學子下苦功,才能跨越。
香港教師國史研修班四川行
作者:何漢權2023-07-13
「香港教師國史研修班四川行」將必有利於學員的日常教學,最大得益者就是學生。
青少年國史教育計劃 於香港故宮舉行「古韻今soeng」大型匯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4-24
「明日棟樑:青少年國史教育計劃」今年進入第三階段,特於4月20日至4月22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古韻今soeng」之大型分享及公眾推廣匯展,分享同學的學習成果及心得。
海濱鄒魯:危丁明博士談香港孔教發展歷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3-21
民國初年,孔教會及兩次「國教運動」失敗後,陳煥章等人南來香港,1930年創立孔教學院,為香港的孔教運動興滅繼絕,添薪加火,至今已83年,他們如何守護「花果飄零」的傳統文化?
孫中山港大演講100周年 丁新豹教授:香港是國民革命搖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23
19世紀末的香港,在孫中山先生的眼中,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清廷治下的中國內地先進,耳濡目染之下,孕育了革命思想。
中國歷史人物舞台劇《天問·屈原》 ──中華文化藝術遊
作者:周慧儀2023-02-15
歷史舞台劇令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精彩吸引,過程中有畫面,有動作,有音樂,有舞蹈,所以不論是演員,還是觀眾,對那段重要的歷史(時代、人物及其價值觀與影響)都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對認識歷史十分有用。
鄧家宙博士:佛教社會事業在香江 體現慈悲與入世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14
上世紀20年代,很多僧眾與辦教團體南下香江,在一眾熟悉香港法律和商業運作的殷商名流幫助下,大力發展佛教社會事業。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為我們娓娓道來這段歷史故事。
心誠則靈:游子安副教授談百年香港道教信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1-11
香港早期道教的傳播,可從清末光緒年間斗姥、呂祖(呂洞賓)的信仰中找到蛛絲馬跡,其信仰和科儀主要來自廣東省,主要可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個派別。
何漢權校長x鄭家寶校長:學生如何從歷代人物認識國史?為什麼中國從不侵略外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28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已舉辦多年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今年又有什麼入選人物?他們反映了中國外交的什麼特色?一起聽聽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對談。
中大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逝世 享年64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18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7月8日在香港仁安醫院安詳辭世,享年64歲。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推出 何漢權:歷史貴乎真實 活化吸引學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4
為進一步支援教師及學生使用多元化的教材教授及學習中國歷史,教育局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合作,將100集《中國通史》紀錄片剪輯為數百段短片,並加上適合的學與教材料,以配合初中中國歷史科新課程。
青出於藍
作者:何漢權2021-12-21
三位青史家得獎者,言簡意賅,娓娓道來,青燈習史,果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3名中學生獲頒青年史學家獎 傳承國史研究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0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及「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周六(12月18日)假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頒獎禮,嘉許一眾求真、求實地研習國史的年青人。
李金強教授:從北洋艦隊覆滅,看中國海軍如何轉弱為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5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新亞研究所特聘教授李金強教授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文化傳承(祀)和國家安全(戎)乃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作為學術研究,軍事史也非常重要,不應忽略。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1」投票開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9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1」系列活動即日起展開,今年候選人有:屈原(戰國)、司馬遷(西漢)、杜甫(唐朝)、辛棄疾(南宋)、秋瑾(清朝),快來投票給你心儀的歷史人物吧!
吳志華:故宮收藏凝聚文化 具有不竭歷史生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22
國史教育中心「名家講座系列」10月16日邀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現身說法,談談「香港故宮」的由來、博物館的定位和策展方向。他說,「我們首先要知道,故宮是什麼,故宮文化又是什麼?」
《何者魯迅》觀後感:血薦軒轅醫科生 何以放棄柳葉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12
負笈東瀛的魯迅,有一次觀看日俄戰爭幻燈片,見到中國人麻木地圍觀即將被處決的同胞,遂認為要救中國,首先必須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因此決定「棄醫從文」,這是魯迅在《吶喊》自序記述的往事。
《何者魯迅》:舞台劇演繹偉大文學家精神世界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0
2019年是「五四運動」發生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投票推選出魯迅為年度歷史人物。2021年7月9日起一連三天,由學生聯同專業演員共同演出《何者魯迅》舞台劇,紀念魯迅先生及這個意義非凡的愛國運動。
韓子奇教授:宋皇臺回憶系統演變影響香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16
港鐵宋皇臺站將迎來四方乘客,宋皇臺歷史也將揭開新一頁。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韓子奇教授直言,必須超越由「晚清遺老時期」演變至「冷戰時期」的回憶系統,才能建設新的香港和新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