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總監(電台)鄺思燕,大學畢業後加入港台,一做超過30年。這次本社專訪這位音樂系才女,聽她講述本港唯一古典音樂電台(港台第四台)走過50年的點滴,以及電台在頻道定位、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構思與規劃。
香港電台總監(電台)鄺思燕,大學畢業後加入港台,一做超過30年。這次本社專訪這位音樂系才女,聽她講述本港唯一古典音樂電台(港台第四台)走過50年的點滴,以及電台在頻道定位、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構思與規劃。
其實泛亞交響樂團近年換入的新血,有四方八面過來的職業援兵,水平已不容置疑。今後當要看,凌顯祐與幕後班底,有沒有決心,將樂團改變成另一隊恆常演出的管弦樂團,還是依然停留在一個「業餘」樂團的定位。
Bernstein乃性情中人,台上是藝術家,全情投入,揮動指揮棒,把樂隊演繹樂章帶到更高層次。台下他是凡人,吃人間煙火,為愛情而煩惱。
小提琴大師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在京滬曾留下琴音,筆者在夏威夷大學念研究院時,在舊書店買了一本他首肯的傳記,裏面詳述1923年來華演出。
唱藝術歌看似小眾活動,但日常生活以外的活動,喜歡唱藝術歌曲,沒有什麼不好呀。
王菀之與港樂合作的演奏會,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流行曲的本來面目,其實亦是源自古典音樂的基礎。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當晚的聽眾,相比於近年在古典音樂會中,竟然有修養有尊重。
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首獲奧地利共和國金榮譽勳章,他表示會繼續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面對香港文藝人才就業困難,麥大師暢談經驗和想法。
「香港人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很高,不賴;但是,大部分人仍缺乏對聲音以至音樂的聯想能力。當聽到音樂,我們應該根據生命的體會,編織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是Stephen對音樂的體會。
當年卡拉揚正值音樂事業的高峰期,在音樂界可謂無人不識。作為手執樂界牛耳者,他在最忙碌之時仍帶領維也納愛樂樂團作40天世界巡演,香港作為其中一站,不能不說是樂迷福氣。
新冠疫情為人類帶來災害,但也給了張貝芝許多時間創作音樂。「每刻都在變,故此要放鬆胸襟,以柔制剛,如小朋友唸書般勤力,一級上一級,終生吸收新東西;那樣,離開地球的時候,才不會發覺自己原來從沒進步!」
雖說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但有些人的音樂天分毋庸置疑,像李喆這種未識字先學琴的,似乎早已註定走上音樂路。
隨着70年代經濟起飛,帶動藝術節、職業藝團相繼成立,港台美樂第四台亦應運而生。然而當《美樂集》90年代創辦,傳統報章音樂版卻逐一萎縮。
著名樂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周凡夫,周三(7/7)晚因病逝世,享年 71 歲。周凡夫為本地資深藝評人,評論領域橫跨各演藝和藝術政策研究等範疇,對香港藝術界,特別是音樂界,貢獻良多。
這些年,本地已經開始嘗試這樣的古蹟音樂會,以後還會有更多,因為有一群有心人正在默默為香港努力。
音樂會曲目包括〈綠袖子〉、〈史卡博羅市集〉等名曲,還有多首來自美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康沃爾、加拿大紐芬蘭島和德國的傳統民謠。
「有些音樂會是一世都沒有結束,你聽完後印象會長留在你的記憶中,我們稱之為記憶聽,但有些音樂會在你未離開就已經結束了。」
雖無師曠之聰,亦可聞絃歌而知雅意。願大家能養成集中聽音樂的習慣,進一步探索蘊藏在音樂中的寶藏!
對他來說,「連繫」(heart to heart)是音樂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