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滾滾,不在於看清多少事,而在於看輕多少事。胸襟窄小,小事就變大;胸襟寬大,大事就變小。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而自己放棄,修行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成功並無捷徑,真正的失敗,就是放棄繼續下去的時候。
不是念念分明,離開了感悟,茶只是茶,掃地只是掃地。不放下自我執着,摘菜、劈柴、禮佛⋯⋯都只是動作而已。茶歸茶,禪歸禪,在喝茶中清醒靈明,有所感悟,才是茶禪一味。
《維摩經》也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謂清淨國土不離本心,根本不用外求,其實問題不在世界的染淨,而在自心的迷悟。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當時內心的表達,至於是跟貪嗔癡還是戒定慧相應,就要看自己的修為了。
腦中不斷生起過去未來、分別計較的這些念頭,都在阻礙我們投入到當下,因此要戒除經常胡思亂想的不良習氣,讓心靈回復原本純淨清明的狀態。
如果把大量時間花在處理緊急而非重要的事情上,便沒有時間去處理那些非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到後來這個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時,才匆匆忙忙地處理它;每日都重覆這種模式,日子就容易感覺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對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時刻保持一顆「清明」的心,也就是佛法講的「自淨其意」;但是不可能知道便能做到,必須透過不斷努力修行,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智慧,才能夠顯現出來。
下山路上,大家討論交流,慢慢領悟了禪師的心意。沒有高談理論,沒有多餘話語,只是囑咐目前最需要面對的。路滑小心,一聲保重,真誠懇切,語重心長,有如母親日常的囑咐。
學佛修行並非要毫無情緒,只是不要被它帶着走而壞事。煩惱即菩提,覺察情緒生起的時候,就是讓我們進步的時機,千萬不要白白錯過機會。
學佛修行的重點是不要「心隨境轉」,修行是自家的事,不應因別人分門別派就因噎廢食的。
修行的重點是修自己的心,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讓心不攀緣,不受外境干擾,更不會拿外在的東西揹在身上以為自己已有所得。
華人武打巨星李連杰最近推出新書。近年他屢被傳謠已逝,引來熱切關注。讓我們跟隨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的文字,了解一下這20年來,李連杰怎樣皈依佛教,潛心修行,將自己的生命與佛法融合。
只要我們的心得到自由,便不會埋怨或者覺得受困在獄中的痛苦,也不用再時常想着什麼時候才可以出獄,因為所謂的監獄已經不能困着我們了。
世事常變,應變能力和穩定的心態很重要。把最重要的部分安頓好,一切都迎刃而解。所有的障礙,只不過是待解的結。
看清楚自己的腳印,人生道路是可以選擇的。人生的意義,不是冀求一帆風順。而是看好腳步,不怕崎嶇,越過泥濘,走好每一步。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其實是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個時候才更需要用念佛禪修來調理身心平衡,不能因為遇上考驗便放棄,必須持續不斷地練習。
正信佛教徒在學佛路途上自然會廣結善緣,在世俗生活或學佛都是修行,都應該是以利己利他為原則。佛教徒在世間事業很成功的大不乏人,都是努力和待人接物以八正道心為準的因果。
人,正是在承受無數挫折,經歷無數風險,而成長得更為強大。
我自己選擇出家,因為可以用自己學到的、透過修行體驗到的,盡力去感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學藝是迎接挫折之旅,沒有完美的技藝,但有進取的勇氣。學藝的意義,是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更看到廣濶的天地。
學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眾生服務,一定要先破除小我的障礙。好像一隻雛雞必須啄破蛋殼,才能脫殼而出,然後從小雞長成大雞,繼續延續新生命。
想要徹底解脫,離苦得樂,就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然後再去幫助其他眾生成佛,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正知正見。
灑在山頭石縫的野菜種子,生生不息,採之不盡。禪師說:「大自然就是道,貼近大自然,順應了自然法則,才能真正修行。」
有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着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夠成佛的,絕對成不了佛。
我經常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源於生活」,而每一個創作都會反映藝術家內心的感受。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這跟修行完全相同。
佛陀教導我們「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慈、悲、喜、捨」,讓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必須好好地觀照自身──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淨物,但是我們還擁有一分非常清淨的寶物,那就是隱藏在你我內心的明睿智慧。不要為了不淨之身而浪費時間,應該將此身作為載道器,因為修行也是要利用這個身軀啊!
修行本來就會經歷發現煩惱、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偶爾會引發一些身心現象,像壓力就是,學習如何調適壓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跟在家人比較,其實出家人除了可以全職投入修行之外,更肩負弘揚與傳遞佛法的責任。
我們身為萬物之靈,要疼愛一切生靈,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疼愛,學佛,要知道生命的價值在於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