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台海兩岸的問題能否獲得和平解決是個挑戰,如何處理值得我們繼續密切關注,雖然中方認為國際社會的政治介入是不可接受的,但至少一些主要國際參與者能接受解決方案。
中國170年的現代化歷史中,每個時代志士仁人心中鼓動着的無不是強烈的「救亡圖強」的意念。在這裏,我必須指出,「救亡圖強」之外,中國現代化還有一個更積極性的目標,那就是「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
國民黨在這些人的領導下,便是徹底的賣身投靠。美國當然歡迎,但會否捨民進黨來取新投靠的國民黨呢?兼收並蓄之餘,相信還是以民進黨為主。國民黨早晚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台獨的為什麼依靠國民黨而不去傍民進黨呢?
筆者有幸在那時代裏,能有奇緣長期追隨歷史中心人物左右,為創造歷史使命的巨人略盡一些綿薄。而在總統辭世35年後,筆者賤軀粗健,尚能記得一些回憶、作成實錄,讓我不慚卑微,而引以為榮。
常聽過「打仗太重要,不能只由將軍決定」,當前兩岸情勢在美國強勢主導下,台海情勢十分緊張,不能夠只留給幾個只顧自己「國家利益」或選票考量的政治人物決定。
2010年起,國內掀起了一股「民國課本熱」熱潮,100年前的民國中文教科書的市場行情如火如荼,極受家長們青睞,熱潮延續至今,為什麼呢?
在大陸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政治自信滿滿的當下,弱勢的台灣反對黨國民黨仍然堅持他們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大陸智庫和台灣問題專家怎樣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細節,可以讓更多台灣同胞較以往更認真地考慮,仍然深具挑戰。
《八佰》的上映,揭示了北京處理政治內容的某些特色,以及對台灣柔和而含蓄的政治姿態。
這塊異域有講不完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寫不完可歌可泣的篇章。不是作家柏陽,世人根本不知在中南半島的荒山野嶺中有個美斯樂,兩岸歷史皆忽略了這群中華兒女;然而歷史的意義也要我們向前望!
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堪回首,可泣而不可歌也。
「一中多制」同時着重「一中」與「多制」兩個面向,不光只是強調在大陸和台灣兩個主權性政治實體之上建一個「邦聯」或「大屋頂」,而是同時肯定兩岸四地的多樣化政制實況。
凝聚民心和體現建政精神是國歌的應有之義。歷史告訴我們,國歌是可以修訂的。現行的國歌未能稱職,更要立法來保護,正反映出管治威信的危機。
過去40年的兩岸關係變局,不能不承認一定程度上是因中美關係的變局而來,或者說受到中美關係的重要影響。所以中央一直強調中美關係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台灣問題是中美間最重要的問題。
我站起身,恭恭敬敬地朝白先勇合掌低頭,他扶着奚淞的三幅禪畫,招手讓我過去拍照。「白老師,可以挽着您嗎?」他聽罷,慈愛地笑起來,把左手臂一抬說:「來吧!」
韓國瑜帶領流散的國民黨人爬起來,泛藍幾個月內回潮,民進黨卻如當年國民黨對民進黨崛起時的無知無覺。
1943年前,傅秉常長時間在立法院和外交界服務。傅秉常與伍朝樞、孫科關係尤深,一生仕途起伏進退,亦多與兩人有關,故本書討論伍朝樞和孫科亦較詳細。
筆者希望透過這部傳記,探討傅秉常這位具香港背景的粵籍社會精英,如何參與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由此反映香港在中國近代化中所擔當的角色。
謝纘泰未發表所著《中華民國革命秘史》前,已曾一再在英漢文報紙上,叙述衢雲事迹,並籲請將衢雲遺骸移葬國內。
尢列所著《楊衢雲略史》贊詞中有句云:「公何易而彼何難,公何優而彼何劣,公何巧而彼何拙」,以見衢雲,勇、仁、智之概,非其他領袖所可及。
假如孫中山沒有在香港求學結識一班志同道合的師長朋友,沒有認識到香港四通八達的優勢,可會有辛亥革命?
如果1949年國共戰爭如果是國民黨勝出,以後30年的歷史又將如何發展?
在本書介紹的12位唐家灣子孫中,唐紹儀是最著名的——他是中華民國的首任總理,在兵不血刃結束清王朝的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英國政府派出軍隊,試圖征服西藏之後,他是說服英國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的外交官;他也是家鄉的一位模範的領袖。總之,他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