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新穎的議題,隨着時間轉移,企業的關注點亦有所演變,從比較簡單的如何「出海」,進化到比較複雜的如何「成為全球化企業」等,代表着中國企業們在「走出去」這方面的不斷成熟。
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將地緣政治的干擾因素減到最低,將會是企業領導者的一個重要課題。
國家「新基建」計劃之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建設施例如衛星、5G等通訊網絡,「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促進國家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
筆者不了解芯片,但設計與否,跟能否具備生產能力是兩回事,似乎內地欠缺的是生產技術。可是,在中國製造的前提下,似乎愈來愈多內地公司會主動發布這個突破,以及哪方面取得突破。
自去年中興事件後,華為已起了強烈的戒心,大量購買零部件,足可供未來6至12個月生產所需,這便為她對美國的突襲留下了應付的空間。
一直以來,「以香港之所長,配合國家所需,開拓國際商機」是香港與內地發展的目標。國家雖然面對5G國際市場受阻問題,憑藉大灣區的龐大內需市場,以及香港國際化的軟實力優勢,必然可以協助國家走出困局。
多年來,華為、中興猶如雙璧,被認為是高科技領域中國民族企業崛起的排頭兵和驕傲。但在貿易戰爆發之初,美國令中興迅速陷入停產困境。而今,在貿易戰「90天談判」拉鋸戰的第一天,美國又拿華為祭旗。
以美國的品性,即使中國今次讓步,依然會繼續進逼。中國須走自己的道路,還要自主研發、生產,並與國際上的友好國家緊密合作,建立起更大的經濟空間。中俄合作,只能加深加快。
外國媒體形容華為是silicon curtain,既神秘而又要高調出海外開拓版圖,注定會碰壁。事後看來,華為及中國由一開始就高估實力,但同時低估了背景疑問所產生的負面反應。
陰謀論所指的,是和中國大陸高科技發展有關的一些頂級人才和企業離奇地接連出事,彷彿背後有一對「無形之手」在策劃布局,目的是為了阻撓和破壞大陸在高科技發展的進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國要突破美國的高科技圍堵,必須正視美國在科研方面的諸多先進理念和做法。
有分析預計今年聯儲局加息次數「坐三望四」,惟美國加息步伐受眾多外圍因素左右,始終變數重重。
中興事件即使「把大家打醒了」,中國醒後面對着更大的考驗是走哪條路。若中國以為科技就是一切,便陷入了一個「芯片陷阱」,踏進了唯我唯科技論誤區。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不大,但中美貿易戰一旦爆發,香港遭受影響將不可避免。
本文以經濟學角度,看看特朗普要徵收中國商品關税,對美國貿易赤字和資金流入的影響,本文會應用相關理論分析。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從正面角度看,美國行動既有助內地企業走出以往管治框框,亦令到中國決定加大自主研發力度。
君不見納斯達克再創新高,便是美國政治經濟硬實力獨步天下的最佳證明。
這次由貿易順逆到301調查到中興禁運到核心科技,不是單一事件或局部事態,而是系統性的中西交梳、較量、衝擊、融匯 、轉化、蛻變,而且環環相扣,亦不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是200年的累積。
香港的公共知識分子和媒體需要準確判斷當前「新冷戰」,先端正思想,然後方能向社會各界提供思想指引。
若中國為了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回復到朱鎔基當年對美國送禮討好的做法,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貿易談判可拖着甚或擱置。
中國科技通訊設備、產品及其他硬件靠的是外來零部件供應,美國變相停止向中興供應晶片,連手機作業系統也可能牽涉在內,變相等於判中興死刑。基於中興屬中國5G重要一員,內地推出5G部署在最壞情況會被全面推倒。
「只有政府搭台出政策,我們企業才能更好地在台上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