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極端的錫安主義,或極端的阿拉伯復國主義,都是挑動情緒的意識形態,與現實脫節。雖然以色列和歐美國家的主流媒體,都已經大量發布有利自己的言論,但在不少國家已出現強烈要求停止這些暴力行動的聲音。
18世紀英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國,但等到1840年才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最終,這段百年不遇的變革,成功是日本1856年的明治維新,1861年取消農奴制度的俄羅斯帝國,但國力已強是美國。
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種種跡象顯示,世界正處於一種令人憂慮、一觸即發的危險中,未知會否在幾年後,我們才發現原來第三次世界大戰早已開始。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到底是誰吹起「核末日」的號角?是誰把世界推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是怎樣的勢力製造了這次危機?美國政府本身對這種轉變有沒有充分的了解?
近期中國、印度等國家仍然「挺俄」,但這種「挺」只是軍事政治聯盟,而不是軍事行動聯盟。前者是擺出來的合縱連橫姿態,藉以抵銷共同敵人的壓力,遠遠未到通過具體軍事合作。
英鎊滅亡?這種猜想有點過分,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東南亞取代英國,十大清算貨幣取得4席位。更重要的是,美國作為最緊密的盟友,可惜在歷史上看不出應有的道義!歷史巨輪把英鎊或英國輾過,已是清楚的事實!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人類的工業化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和生活素質得以提升,但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精良,武器的款式也層出不窮,潛在損害大。作為世界領袖,應帶領人類作出一個最佳的未來發展選擇。
俄烏爆發衝突,中國的利益無可避免遭受損失,但中國秉承「以和為貴」的傳統,積極勸和促談,保留較大的政治迴旋空間。相比之下,美國和北約的種種作為,企圖利用這場戰爭謀取地緣政治利益,顯得非常自私和短視。
綜觀世局,除了中國和白俄羅斯之外,還有什麼國家可能參與「大戰」?況且,中國也不會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目前的「中俄友好」,只是一種戰略而已。
北約自1999年開始先後5波東擴,將多個東歐國家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納入版圖,直至俄羅斯連接歐洲大陸的「通道」烏克蘭宣布放棄不結盟立場申請加入北約,令俄羅斯安全環境變得嚴峻。
美中俄劍拔弩張的程度,已站上核戰懸崖,觀察家擔心,我們瀕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當地緣衝突不斷加劇,如何懸崖勒馬?
種種通過教學互動而來的感悟,最基本的樁腳就是「安全感」的催生。
聯合國鑽禧之年,正值美國向中國全方位壓逼,全球「身份政治」民粹當頭的今天,重溫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憲章序言,顯然十分重要。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回憶青年時代,為當時「高度國際化的生活」而自豪,那是截至1913年9月之前的歐洲。完全沒有想到,災難就在這個時候降臨了,接連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炮火相向。我們這個時代會否步其後塵呢?
人類文明的「停擺」甚至倒塌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我們現時所見的,將只是未來災劫的一趟預演……